保存完整的宅院
从这些石雕的内容上可以看出村落的教育氛围是挺浓的。
▲闲置的大石缸
木门上的装饰
木窗接驳处的雕刻
繁复精致的木雕
“用空心板建的楼房,哪能和这些珍贵的老房子相比啊?”望着村口正在建的钢筋水泥新房,甬式家具收藏家吴慈忧心忡忡。在他的身后,是这座千年古村的老宅们日渐衰败的落寞身影,吴慈不禁疾呼:“救救这些老房子!”
这个古村就是奉化裘村镇吴江村,但在吴慈和村民的口中,大家更习惯将其称之为吴江泾。近日,记者随甬城数位文化专家一起来到吴江泾村采访。
记者 李臻 文
历史悠久
千年古村张望故里
在村口,远远就见到一排枝繁叶茂的樟树,尤以一株造型奇特的佛手樟引人注目。村人自豪地告诉记者,在这里,村东、村西各有一排老樟树,这些树少说也有300多年了。
吴江泾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据《吴氏家谱》记载,公元880年,苏州吴江的乡贡进士吴思公,为避黄巢战乱,携家眷出运河避难海上,后漂流至此,依山傍水建起了新的家园,为使子孙不忘故里———吴江,故将此地取名为吴江泾,意为吴江流出的“一条小河”。一千多年来,小村建筑依循坐南面北的建制,其中便隐含着吴氏家族对故里的张望。
重视教育
书香门第人才辈出
这个人文积淀相当深厚的村落自建村以来,历代重视教育,书香门第延续,秀才举人辈出。
据介绍,村子自古就设馆开课,教授乡里。千年名乡忠义乡就有吴师山和吴师桥古名,以纪念唐代名师吴子善。光绪18年,族人吴文江新建丛桂文社供村族子弟和外亲读书。到光绪29年,族人又在新祠堂设立学堂。民国时候,村里还办过临时中学,教员中有日本留学生和外籍传教士教授英语,师资力量之雄厚令人称奇,据族谱记载,单1911年至1926年15年间就培养出中学以上的知识分子40余人,还有多位留学生,在当时为沿海地区培养了大批人才。
正是因为重视教育,吴江泾村学风浓郁,人才辈出。吴江泾村历史上出过大司寇、尚书、都统,出过状元,还出过皇后。到清代、民国时期,学有所成、有所作为的人更多,有的出国留学,回国后成为教授学者,有的在政府做高官,有的从事实业。比如民国时中山舰舰长吴崇嵎、蒋经国侍卫长吴圣荪和复旦大学法律系教授吴歧等等。解放后的吴江泾村尤以教师和校长多而闻名,在这个只有500余户人家的小村落,前后就走出了100余名校长。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