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阿育王古寺:古寺的建立为浙东佛教的传承开创先河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06月30日 07:26   【 】 【打印
0

  2010年在古寺原址上新建的阿育王古寺。

  阿育王古寺,位于今北仑驾溪村,最早建立于东晋义熙元年(405),晋安帝司马德宗敕令兴建塔亭和禅室,赐僧人27名。它的建立为浙东佛教的传承开创了先河。南北朝宋元嘉二年(425),宋文帝刘义隆敕寺僧道佑创立寺院,到元嘉十二年(435)又建塔寺,并拥有了常住寺田,使阿育王古寺规模初具。当时,为什么要选在这僻静的山岙建寺?那是因为之前有个名叫刘萨诃的僧人,在此处发现了舍利宝塔。刘萨诃原为山西并州一个猎户,为赎杀生之罪,削发为僧,取法名慧达。西晋太康三年(282),他遍访海内名山,最后寻至贸县(当时北仑归属贸县)乌石岙境内,见到那里有一座残塔,“独有异色,便往拜敬”(见慧皎所撰《高僧传》),就此结茅为庐,诵经拜佛。

  以后刘萨诃在那里发现了舍利宝塔,有关史料对此曾有过记载,至今流传着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版本,说刘萨诃行至会稽明州贸山乌石岙内,闻地下有钟磬之声,便在那里搭茅成庐,诚心祈祷,诵经三日后,忽听一声“呼啦啦”巨响,只见半山腰中涌出一座“似金非金,似石非石,光明腾耀,炫人心目,四面空虚,内悬宝磬,中缀舍利”的宝塔。刘萨诃惊喜万分,慌忙跪地叩拜,上山把宝塔捧回自己庐内供奉起来。另一个版本,是源自慧皎和尚的《高僧传》所记:说一天夜里,刘萨诃看见残塔下时有光芒隐约闪烁,就请人挖掘,结果“掘入丈许,得三石碑,中央石碑中有一铁函,函中又有银函,银函里有金函,函里有三舍利,又有一爪甲及一发,发伸长数尺,卷则成螺,光色炫耀。”比较两种说法,前一种颇有点像神话式的故事,后一种似乎更符合实际些。

  至于这舍利宝塔何人所放?根据现存《阿育王山志》中的《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宝塔传》一文中,曾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西晋末年,发生了“永嘉之乱”。当时王氏士族首领王导(即书圣王羲之堂伯父),联合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晋元帝,从下邳移镇建康(今江苏南京),于公元317年建立东晋。在初渡长江时,遇到了一位外貌十分奇特的道人,他告诉王导:“昔与阿育王同游贸县安真身舍利宝塔,阿育王与真人捧塔飞空入海……”这个传说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贸县的舍利宝塔是由印度僧人通过海上送过来,并在乌石岙内建塔安放的,由于年久失修成为残塔。王导的说法具有一定可信性,因为早在三国东吴时期,就已有印度高僧那罗延自海道进入宁波,在慈溪五磊山广招信徒,结茅传经。至今五磊山上仍矗立着那罗延的墓塔。因舍利宝塔的发现,使乌石岙成了佛教圣地。

  由于舍利宝塔由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当时他还是个王子,未当君主)捧来建塔的,所以公元522年,崇尚佛教的梁武帝就赐寺额为“阿育王寺”,并扩建了寺院。公元539年,梁武帝听说阿育王寺藏舍利塔的木浮屠遭受损坏,立刻下诏:由其孙岳阳王萧察负责将其原三层的浮屠增为五层,绘帝及昭明太子萧统像藏之塔内;赐黄金500两,造铜佛400躯,写经论500卷,铸四铁鼎以镇四角;拨兵3000人在舍利塔周围设营防守;敕免阿育王寺田赋。自此,阿育王古寺名声大震。内外高僧、名士纷纷前来皈依求法。

  梁武帝后期,因发生了长达4年的“侯景之乱”,阿育王古寺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直至公元569年,陈宣帝陈顼即位,敕派14名僧人守护舍利塔,古寺才得以振兴。

  到南北朝末(589年),又因频繁战乱,阿育王古寺被毁达8年之久。后在隋开皇十七年(597),在隋炀帝的敕令下,重建古寺。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阿育王寺被朝廷定名为“阿育王山广利禅寺”,拓为十方禅刹。至宋末元初,阿育王古寺一直香火兴旺,规模逐渐宏大,殿宇遍布溪南整个谷地。以后又多次受到皇帝下诏加护。据已故通一法师生前介绍:“在其香火延续300余年间,阿育王古寺曾10余次得到皇帝敕建塔亭、敕赐常住田、敕赐寺名、遣使赐金、度僧守寺、下诏护寺、派兵守卫等恩宠,是别的寺院所无法享受到的。因此被称为神州大地第一名寺、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

  到李隆基唐明皇先天二年(713),由住僧了缘在贸山(即育王山)南麓创建西塔院(亦称西塔寺,即现在阿育王寺的雏形),以后又通过逐渐完善,寺院的主体随之迁到新址,佛门的珍稀之宝———舍利塔也一起搬了过去。乌石岙东塔寺的香火就此衰落。

□黄梦燕

编辑: 郭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