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魂归浙东 隐居瞻岐———南宋忠烈张世杰与杨氏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07月07日 07:34   【 】 【打印
0

  隐居瞻岐

  生金国,扶宋室,封越国,忠裔潜跃称稽国;偕文山,同叠山,殉崖山,名家衍派隐岐山。

  这一对联,原悬挂在瞻岐镇岐西村的祠堂内,出自清代晚期的瞻岐村举人杨霁园先生之手,他是《杨氏宗谱》的最后一位修撰执笔者。

  这幅对联概括了张世杰的身世、简历及后裔隐居瞻岐的史迹,印证了中国正史记载和宗谱史料中的张世杰与瞻岐杨氏的血缘因果。

  据《宋史·人物列传·忠义张世杰》记载,张世杰为“范阳人,少从张柔戍杞”。《中国历史年表》记载,宋景定元年(1260年),张世杰任黄州武定诸军统制时,败蒙古兀良合台于湖北黄冈。咸淳五年(1269年),又在湖北赤滩浦抗元,时任京湖都统。咸淳十年,元军攻郢州,张世杰拒降,以石为城抗元。德佑元年(1275年),张世杰“尽以家资为军费”,应诏解江西饶州之围。

  以上记载可见张世杰原籍属金国地域,但他在年少时已从军与元兵为敌。为力保宋皇朝不惜贴进家财。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进逼临安,部分南宋皇室降元。文天祥、陆秀夫等愤然率部避难闽广南海。而张世杰转战浙东,屯兵镇海巾子山,怒杀前来劝降的卞彪之后,又领兵南下,至福州,与文天祥、陆秀夫共扶益王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景炎。奄奄一息的南宋皇帝存此一脉,封文天祥为右丞相、枢密使,封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直学士。此后张世杰又与皇室转战南海,以崖山为营,这些与《宗谱》、《演义》和《宋史》的记载是基本一致的。

  但《宋史》和《演义》都没有记载张世杰的后裔片言只字,仅见于民间《宗谱》。如鄞州、奉化和象山收藏的清代道光《四明杨氏族谱·始祖本系》记载:“越国公(张世杰)之子,福一,讳无考。生三子,禄一、禄二、禄三。公(禄一)当元盛,隐居瞻岐(崎),不敢显言越国,又不肯竟隐品爵。以越本会稽地,古称其父(世杰)为稽云。”

  由于《杨氏宗谱》提到的,张氏后裔以母为姓,虽改姓杨,但仍不忘“帝居其西”,时时瞻仰,故地名“瞻西”。但西有“岐山”,是《诗经·大雅·皇矣》一文中“古公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这里的“岐山”是指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因此改张为杨的杨氏借这一历史典故,将浙东四明山余脉伸入东海之滨的“岐山”山岙改称“瞻岐”,表示不忘复国、怀念宋室的信念。

  又据史料考证,瞻岐这一带的山隅海角原属镇海,古称“蛟川”,曾是张世杰转战、屯兵抗元复国的扎营地。张世杰领兵撤离赴闽时,留下他的后裔福一,才有“瞻岐”地名之始。而奉化的《杨氏宗谱》又有一说,即张世杰之子福一公“漂泊闽广波涛间”,也即张世杰丧生后,随父转战闽广的福一公“潜居”回到岐山,在此改张姓为杨。

  改张为杨,隐居在鄞州瞻岐西岙村的张世杰后裔,在元代灭亡之后,仍未复姓张,默默地遵祖训“读书为本,宜延名师,朴者为农”。2002年,因兴建宝瞻公路,瞻岐西岙发现了杨氏18座祖墓,其中有宋末元初的始祖福一公之墓,即瞻岐杨氏第一代,张世杰之子。又有元代禄二公之墓、善一公之墓等;此外有明正统九年(1444年)乡试榜首、国子监学正杨德温之墓,出土了墓志铭;卒于成化戊戍(1478年)的杨琅墓;卒于正统六年(1441年)的杨璈;卒于正统已巳(1449年)的杨兴正墓等。至今,瞻岐杨氏在世与出生的有“瑞、光、传、家、维”五辈,已传有27代了。

编辑: 杜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