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新型城镇化中农民转型的“姚江社区样本”解剖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08月05日 09:49   【 】 【打印
0

  在江北,所有社区已开通“互联社区”网络平台,居民可以上网参与社区自治和讨论。出人意料的是,去年江北最热闹的“互联社区”,竟是住着5000名农民的姚江社区。社区书记虞亚军说:“很多人不相信农民更适应虚拟社区生活,但他们早已成为‘社区人’。”

  宁波正推进新型城镇化,其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农民进入城市,涉及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作为江北区最早的农民安置社区,姚江社区在8年实践中,成功破解了农民转型成为“社区人”过程中的一道道难题。

  农民社区如何建设?

  “软件”比“硬件”更重要

  江北民政局负责人孔宇说,“建设一个好的农民安置小区,‘硬件’固然重要,但‘软件’更重要。”

  在布局姚江社区时,江北区着重配套农贸市场、超市、幼儿园等民生设施,为搬迁安置后的农民营造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社区实行的“片区经理人制度”,分片联户标准更高,从每300户配一人提升到每250户配一人,并要求每月走访一次。目前,社区共有7名片区经理人,居民有什么问题能直接联系他们。

  为完善社区事务管理机制,姚江社区在洪塘街道指导下,每3年选举产生新一届社区居委会主任和委员,同时公开招录社区工作人员,做到“选聘分离”。社区还成立了共建理事会,由8个股份经济合作社、7个村、物业、幼儿园及周边商铺共同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生活习惯如何改变?

  心理疏导助居民学做“城里人”

  从农村搬进社区,生活习惯的改变尤为困难。在绿化带养鸡种菜,在楼道外随意堆放农机具、生活杂物,不用天然气只烧旧煤炉,这些安置小区常见的现象在姚江社区都出现过。

  怎么办?2006年,江北区联合宁波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在姚江社区成立“农村社区居民心理咨询与教育服务中心”,第二年,又成立“抑郁症心理咨询室”,由宁大心理老师通过集中授课、个别访谈、上门服务等形式对居民进行心理疏导。

  社区还开设“市民课堂”,聘请卫生、教育等各领域的专家进社区,开设生活小常识、健康卫生知识、文明礼仪等课程,教居民从头学做“城里人”。现在,市民课堂年平均开设次数12次,年参加人数超过1500人。至于养鸡种菜的陋习,据社区老年协会会长郎忠法回忆,仅半年时间,这些现象就基本消失了。

  社区文化如何形成?

  种文化促就业,社会组织挑大梁

  一个运转良好的社区,离不开社区文化的培育。姚江社区积极鼓励、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从最初仅有的一支越剧队,发展到如今的12个社会组织。它们挑起了从种文化到促就业的大梁。

  每个晚上,姚江社区广场上都会上演四五百人规模的广场舞。谢爱珍是最早学跳广场舞的农民,她学会后再教别人,广场舞于是流行开来。如今,11支文娱队包下了社区大型晚会的所有节目。

  住进社区后,多数农民实现了就业,但也有一些刚抱孙子的“爷爷奶奶”无心工作。为引导形成“安居乐业”的社区氛围,“心连心就业合作社”成立了。它主动承接周边企业加工业务,把工作带到居民家门口。自2008年创办以来,合作社社员由最初的90余名发展到目前的200名,累计为居民带来500多万元收入。

  现在,姚江社区正积极筹备成立社区自治物业,由社区居民代表来管理社区。“我们相信农民也能为宁波的社区管理探索新机制。”虞亚军说。

记者 余方觉 实习生 卢琼翔 江北记者站 吴红波 顾筠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