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慈溪 正文

余姚市黄家埠镇十六户村:一部红史与民俗“大书”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08月05日 09:49   【 】 【打印
0

  十六户村礼俗之一———七岁开蒙仪式。(王量迪摄)

  走进余姚市黄家埠镇十六户村,犹如走进一部红色历史与传统民俗的“大书”。

  十六户村位于余姚市最西北部杭州湾畔,濒海多滩涂。“在浙东革命根据地,素有‘南有横坎头,北有十六户’之称。”站在红色通道纪念碑前,村干部姚力军说,十六户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余上地区的重要活动点之一,是姚西北地区名副其实的“革命红村”。

  据史料记载,1948年5月15日,由张凡率领的浦东人民解放军总队和由储贵彬率领的南汇大团自卫队300余人南渡杭州湾,在中共余上县工委的接应下于十六户湾登陆,旋即开赴四明山区。这支队伍后改编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五支队,在四明地区坚持作战,为全浙东的解放作出了突出贡献。原浙江省委书记薛驹曾专门为十六户村题词“红色通道十六户”。

  今年5月15日,十六户村选址当年浦东部队登陆点—————原十六户湾附近,投资400万元兴建了红色通道十六户纪念园。纪念园一期工程的牌楼、纪念碑、纪念船等建筑已圆满完成。按照计划,二期工程将通过建设十六间仿古草房,借助实景和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真实还原解放战争时期姚西北红色文化,再现姚西北先民在这方热土上生产生活的场景。

  说起十六户村的来历,今年62岁的阮金灿老人说,十六户村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绍兴、萧山等地十六户移民来滩涂煮盐植棉,搭建十六个草棚聚居,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以前汤和设大小31个出海口,从上虞沥海所到余姚三山所,此地不论从哪边数过来,都是十六个,十六户之名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站在村口干净的水泥村道上环顾四周,浙东引水工程清澈的河道穿村而过,吸引了不少钓鱼客;掩隐在绿树丛中的一幢幢别墅和小楼,让村子变得格外宁静、漂亮。阮金灿老人自豪地说:数百年来,十六户村沉淀了姚西北植棉、捕鱼、织布、晒盐等民俗文化。其中,七岁开蒙仪式,是十六户村保留至今的礼俗之一,这也是孩子们入学时一个重要的仪式。

  采访中,黄家埠镇镇长黄桂树专门带我们参观了刚于今年6月启用的十六户村家园馆。面积约为170平方米的家园馆共分五个板块:“红色十六户”、“民俗十六户”、“靓丽十六户”、“活力十六户”、“最美十六户人”。五个板块深入挖掘了十六户及姚西北特有的文化资源,将红色历史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记者 王量迪 余姚记者站 张伟 谢敏军 通讯员 张辉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