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一位老科技工作者的情怀
王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科技的追捧已是全社会的共识。在众多海水养殖专业户眼中,徐老师成了“宝贝和活财神”,但徐老师对于科技有着自己的看法。他常说,“水产养殖科技更多的是实践经验、操作方法的总结与提炼。我们只是比养殖户们多发现一些,早认识一点而已。”
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态,徐老师不仅热衷于把自己的实验基地搬到海边,更善于到实践中去总结技术,把自己的科技生命与基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从对虾养殖到贝类育苗,再到鱼类繁育,徐老师的科研历程几乎经历了我国海水养殖科技发展的历次浪潮。曾几何时被视为“秘技”的对虾养殖技术,而今已是寻常,而以往的海中珍馐,如今已爬上百姓家的餐桌,不光是对虾、血蚶,大黄鱼都是如此。这也证明“科技发展,只有相对的领先,科技的生命与意义更在于推广与实践。”正是有着对科技发展最深切的认知,徐老师更愿意在推广海洋科技的道路上,作一名播火者和领路人。
全年365天,半数以上的日子奔波于东南沿海的山村岛屿;多少个春节长假,孤守在实验基地里,测水温、看鱼情……这些经历充满了艰辛,也不断地加深徐善良对农业、农村的理解和感情。“我自己出身于农民,大半辈子又是在和农民打交道,农民的疾苦,一年的期盼,往往就在一池鱼苗的生机上。我们不光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这才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最好方法。”
抱着对农民的深厚情感,徐老师像一块磁石“有教无类”,身旁不光聚集着育苗场的场长,也有基层的养殖专业户;有致力海水养殖业的大中专学生,也有想学习技术的外来务工者。近三十年的扎根基层搞科研,他不仅在基层中发现了技术,传播了技术,更是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也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
徐老师总把自己比作“过滤器”、“放大器”,但他收获的是海洋科技不断进步并转化成生产力的喜悦,更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信任与关爱。这就是一名老科技工作者,也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质朴情怀。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