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镇海 正文

“三个铜板过一渡” 镇海渡的前世今生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10月18日 10:45   【 】 【打印
0

船工们也有流传的歌谣,道尽风吹日晒、霜大雪侵的痛苦生活:“吃吃雨淘饭,睏睏湿舱板,生病致痛叫黄天,死了没有棺材钿。”船工们吃不好睡不好,生病没钱医,去世了连棺材都买不起。

1951年,镇海城关成立了集体性质的镇海县城关镇搬运服务站。从事镇海——江南间渡运的船工加入这个组织。多处渡口合并,共有48名渡工分两班在渡口轮值。船工们的生活福利也有了显著改善:分配职工宿舍、领取固定工资、享受劳保待遇、改善安全防护等。

岸上设施日新月异

民国初期,镇海的码头被称为道头,道头大多用石条、石块堆砌而成。它内高外低,成斜面,方便从岸上向江中延伸,不论潮水涨落都可以方便小舢板停靠。目前,沿江景观带的利涉道头,便是最大程度还原了老道头的真实面貌。

多数渡口道头都会造一座凉亭。民国《镇海县志》卷四的“津渡”一节中说,大浃渡有亭曰利涉亭,江南道头渡有海济亭,后来又分别建造明远亭、明远阁。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道头凉亭经过多次修修补补,仍然被用作乘客的候船场所。后来,陆续造起一些简易平房,两者混在一起使用。

1963年,在开始渡轮机动船化的同时,南北两个码头也热火朝天地建设起来,分别建造了10吨、5吨的小型木质浮码头和6米长的引桥一座。江南道头仍供小舢板停靠,江南渡轮码头则设在江南道头往西150米处。

老船工说,北仑的农民挑柴过渡进城售卖,早晨时柴担在老道头下舢板,装运。江北农民则在正太道头(即原来的泥道头渡)上船。

1959年姚江截流建闸,引起甬江河床重大变动,镇海渡北码头淤积骤增,江面缩狭,严重影响渡轮正常靠泊。5年后镇海渡进行历史上第一次挖泥,并且将浮码头向江心延伸10米,为此将原来的6米长引桥改为16米。当年底,新造的16米钢架引桥竣工使用,原有的5吨浮码头也改造成20吨木质码头。后来,为了搭摆拖拉机等小型机动车辆,又新添25吨级木质浮码头作为拖拉机过渡与码头两用的趸船,由渡轮拖带,往来于江南小道头与江北练子道头(驳运码头)。

现在使用的镇海渡北码头建成于2001年10月,设有候船厅及附属建筑共850平方米,漂浮码头3座,面积1255平方米。江南码头建成于1984年,设有简易候船棚及附属建筑493平方米,漂浮码头1座,面积243平方米。

王元建说,他一点一点看着码头与岸上设施日新月异起着变化。如果要细细地讲起其中的一点一滴,真的可以像唱走书那样,“讲个三天三夜”。

深夜送病人渡江

59岁的俞全兴是轮渡公司副经理,他原是渡轮驾驶员,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一代船工。

1974年,俞全兴驾驶的渡轮可乘100人,使用60马力野马牌电机,单机组,单马力。那时,因为设施简陋,渡轮很难顺利靠拢码头,要靠水手拿着缆绳,从渡轮上跳上码头把绳索缠在桩子上,再跳下船,拉着缆绳,斜成一定角度用力拉。加上渡轮驾驶员反反复复地调整,最后借着水势,把船停稳。可以说,每一次停靠,都是一次关系乘客生命安全的作业,马虎不得。因此,渡轮驾驶员在轮渡公司也享有较高的地位。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