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北仑 正文

"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记录城市成长足迹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10月30日 12:56   【 】 【打印
0

记录城市成长的足迹

小组成立时,蒋红和张兴赟在广隆金融中心顶楼合影。(周云帆摄)

北仑新闻网讯(记者 袁力波)古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若放在这个时代,不需等到“鬓毛衰”,只要隔个三五年,回乡的人便会发现曾经熟悉的城市有了新的变化。城镇面貌日新月异,会不会有一天,当你在街头一转角,突然意识到眼前曾经寄托自己一段美好记忆的楼房、街景、店铺、马路都不再是曾经的模样,该是种怎样的怅然若失?如果这时,有一张当时的照片,有一幕当时的影像,呈现在你的眼前;有一段当时人们的口述,在你耳畔响起,让你已经模糊的记忆清晰起来,又该是种怎样的暖意融融?

现在,北仑已经出现了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组成了一支“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趁着工作之余,带上摄影设备,用镜头记录这座城市。他们希望,随着时间推移,手上的资料能越来越丰富,将北仑发展进程连贯呈现。

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北仑最高楼拉开了城市声像记忆工程的帷幕

“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的发起人,是从事城市建设档案工作的蒋红。因为工作的关系,她对城市变迁特别关注。两年前的一天,她和刚上北仑中学高一的儿子一起到星阳菜场附近散步。“你还记得吗,原先北仑中学是在这个位置的。”当她指着金城花园小区对儿子这样说时,儿子回应的是稍显茫然的表情,并摇了摇头。当时蒋红心里“咯噔”一声。从小在这附近生活的儿子,也已经忘了六七年以前的事情。“长此以往,我们这一代经历的城市变革和发展,就会随着时间推延慢慢被人们淡忘。若干年后想起来,我可能会觉得有愧疚感,没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留给后辈。”蒋红说。

于是,蒋红心里慢慢种下了要用声像等手段记录城市变化的种子。“声像档案不仅能将人物和事件形象真实地再现出来,而且能将当时的环境、气氛也展现出来,给人以翔实、逼真、直观、身临其境的感受。文字档案只能将事物用文、线条、数据来描述记录,利用者要通过阅读理解后才能产生认识。但利用者文化水平、理解能力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会发生差异,而城建声像档案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蒋红说。蒋红曾在1999年拍摄过大港工业城、长江路沿线等几张城区的照片,跟现在作对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希望能收集更多这样的资料,但我一个人力量有限。”

慢慢地,蒋红发现,身边有不少爱好摄影的朋友,也在跟他做着类似的事情。张兴赟便是其中一位。“一旦碰上天气好、视线佳的休息日,我就坐不住了,肯定要带上相机出门拍几张。”张兴赟说。他从事的也是城建方面的工作,所以对北仑中心城区在建的一些项目都很熟悉。他爬过凤凰山、九峰山、太白坡,专门找制高点拍摄城区全景,他手上有好几张珍贵的对比照片。“你看,这张是2007年3月份在太白坡上拍的,这张是今年8月份在同一地点拍摄的。”张兴赟边指着照片边介绍说,“前一张,能看到的比较高的楼,一个是宁波港大厦、一个是行政中心、一个是里仁花园高层,中间地块还有不少的平地。到了后边这一张,城区中心已经看不到空地了,很明显看得出新建了许多楼房。原先的几幢高楼也不再那么‘出挑’,或多或少被其他房子遮挡住了。”

两人无意间谈到此事,结果一拍即合。张兴赟很热情地把自己拍摄的照片给蒋红分享,这让蒋红又是兴奋又很感动。“高手都在民间呢!”蒋红感叹说。这也让她萌生了组建一个志愿小组的愿望。“这样的活动挺有意义的,我也希望多些志同道合的人,为记录城市出一份力。”张兴赟说。两人就这样成了“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的首批成员。

记录城市成长的足迹

图为从金融中心顶楼拍摄的北仑城区一角

今年8月4日,志愿小组登上了北仑第一高楼——高150米的广隆金融中心,作为小组成立后的首站活动。“在顶层视线非常好,可以360度环视整个北仑城区,这样一个制高点,对于记录北仑城市变化是非常有利的。”张兴赟说。蒋红也不知道该怎么样来给小组成立留个纪念,就在家里扯了块白布过来,写上了“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几个字,他们还在上面签了名。“我的愿望第一步,达成了!”蒋红说。

越来越多的成员加入进来,小组足迹从城区扩散到了周边乡镇街道

首次活动后,蒋红便在网上发起了“招募令”,并组建了一个QQ群,鼓励有意向的人加入小组。“我们是志愿活动,没有报酬,大家靠的就是热情、兴趣,有共同的价值观念,认同记录城市的意义。另外,我们的资料都是共享的,所以也需要成员们有奉献精神。”蒋红说。

如今,小组已经有了20多位成员,组织了10余次的拍摄活动,脚步也从最初的北仑中心城区,外延到了郭巨总台山、梅山保税港区管委会大楼、小港小浃江沿岸、春晓三山村等地。“平时生活、上班都在主城区,出去了之后,视野一下子开阔了不少。”蒋红说。

在梅山,成员们爬到管委会大楼的顶楼,顶着烈日环拍全岛。在总台山,成员们一边数着在山脊连点成线的大风车,一边俯拍北仑港四期码头。在三山村,成员们穿梭在民房之间,为了找个制高点拍全景,顺着沿山公路走到了半山腰。在小浃江沿岸,成员们特地请来了北仑博物馆的陈定荣老师,一起走访了长山桥、永济桥、燕山碶、东岗碶等地,边走边看,边听陈老师讲“那过去的故事”……

成员叶晶晶和蒋红是多年好友,平时也爱好摄影,得知蒋红牵头成立了个这样的小组,立即开心地加入了。“第一次错过了北仑第一高楼的外拍,感觉很遗憾呢,还好9月1日那天再次登临第一高楼,让我给补上了。”叶晶晶说,平时在这个城市生活、工作,虽然也能感受到一天天的变化,但比不上登上金融中心顶楼的那种感觉,“太直观、太真切了!”

另一位成员蒋晓东,同样是位摄影发烧友。他空余没事时,就坐上公交车到处逛,看到哪里有感觉,就下车拍照。与张兴赟专注建筑的不同,蒋晓东的照片更偏重于人文角度。“人是城市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生活状态,同样可以反映出这座城市的变迁。”蒋晓东的观念也得到了其他成员的认可。大家时常在一起讨论交流,分享各自的照片和心得体会。

蒋红还提到了一位特殊的志愿者,是从美国来的一位外教,名叫Robbie。蒋红在一次聚餐中跟Robbie提到此事,Robbie听了之后很感兴趣,表示也想加入。Robbie家住在临近泰山路的世茂世界湾小区高层,视线非常好。蒋红就请她定期站在阳台上,拍摄记录泰山路南侧的城市建设进程。“Robbie坚持每个周末在自家阳台上拍摄,再打包传给我,我挺感动的。我们欢迎有更多这样的志愿者,不一定要参加每次小组组织的外拍活动,只要在自己居住地或工作地附近,找一个便于拍摄的固定制高点,每隔一段时间记录拍摄,汇集在一起就是很宝贵的城市记忆档案。”

把资料整理归档,成员们希望将来能做个网站,让更多的人分享

为了便于管理,蒋红把已汇集的声像档案按时间、拍摄者、内容和地点等信息录入Excel表格,并刻录成光盘编号双套备份。看着资料库一天天“丰满”起来,成员们都很开心。“有了这么多的图片,我们可以搞一个展览了,相信能引起很多北仑市民的共鸣。”张兴赟说。

小组成员们有一个愿望,就是可以建一个以北仑的空间地理地图为框架的网站,大家可以把拍摄到的对比照片和个人有关北仑的故事和记忆都上传到网站上,形成一个在线地图社区平台,供网友们浏览和交流。除了照片拍摄,大家还在计划做“口述档案”——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请生活在本地的人,口述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城市变化的感受等。如果能将这些拍摄下来,放到网站上,会更加丰富。“不过这样要处理大量的数据,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现阶段还没办法办到,只能做些简单的编目处理。但我相信,随着我们的队伍壮大,将来这个愿望可以实现。”蒋红说。

近日,有位成员在镇海档案馆发现了1700余幅民国时期的手绘地图,异常兴奋。如果能找到一些尚健在的八十多岁的老人,看着这些地图讲述曾经的往事,纵横百年,汇集起来就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本地区口述历史。成员们买来《口述历史门径实务手册》,在QQ群里热烈讨论着下一步的工作方案。区档案馆得知这个情况后,积极和镇海档案馆联系协商,并参与到此次城市记忆活动中来。北仑新区时刊也指派记者进行配合互动。这两个消息让小组成员们都很高兴。

志愿小组还在行动着,“有意向的朋友,快来加入我们吧!”蒋红说。志愿小组QQ群号为330968950,大门常开。

稿源: 北仑新闻网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