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宁波保国寺大殿与古代《营造法式》的渊源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11月03日 07:23   【 】 【打印
0

  主讲人黄定福1970年9月出生于宁波,现为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博副研究员,对宁波地方史、古代建筑、近代建筑有一定的研究。代表作有发表在《中国文化遗产》上的《宁波一绝庆安会馆戏台》等,专著有《宁波近代建筑研究》。

  保国寺大殿外景

  复杂的宋式斗拱和阑额上的七朱八白,是宋式彩画在宁波的唯一实例。

  “兰若隐云端,萦回路百盘”。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保国寺幽静深邃的美好风光。1961年,保国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名城宁波第一个“国保”。作为我国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北宋木结构建筑,保国寺大殿一直是宁波人的骄傲。

  保国寺与《营造法式》的渊源

  保国寺历史悠久,据记载:东汉时,中书郎张齐芳弃官隐居于此,后舍宅为寺,名灵山寺,后毁弃,继而重建。唐会昌灭法,寺又被毁。唐广明元年(880年),当地人士派明州国宁寺可恭和尚上长安,请求唐僖宗恢复灵山寺。可恭到长安后,在弘福寺讲经,引起轰动。据说,僖宗高兴,认为对国有利,保国有功,遂赐“保国”匾额。从此“灵山寺”改名“保国寺”。后再次被毁。到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由德贤和尚重建大殿等建筑。

  说起《营造法式》,不得不提我国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的王安石。他是《营造法式》的始编者,同宁波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来到鄞县做知县,在任仅三年左右,却干了一番大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鄞县成了王安石变法的一个试验区,并且成效显著,为日后革新变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北宋建国以后百余年间,大兴土木,宫殿、衙署、庙宇、园囿的建造此起彼伏,致使国库无法应付浩大的开支。因而,建筑的各种设计标准、规范和有关材料、施工定额、指标急待制定,以明确房屋建筑的等级制度、建筑的艺术形式及严格的料例功限。

  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及了当时北宋进行的大规模建筑业的管理,并开始着手编制我国最早的建筑学规范性书籍《营造法式》。《营造法式》中许多有关建筑方面的规章条例来自于在鄞县积累的工作经历,保国寺大殿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可是当时由于编书的官员不得力,没法施行。后宋哲宗上台,命令李诫进行重编,直到宋崇宁二年(1103年)才编成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技术官方典籍。

  保国寺大殿的建筑特色

  有关专家研究发现,保国寺大殿建筑的做法,跟《营造法式》很像,也只有保国寺大殿反映了最多《营造法式》记载的内容,这说明《营造法式》吸收了宁波的做法。保国寺大殿的年代比北宋《营造法式》刊行还要早90年,大殿的许多做法及规制,成了《营造法式》的实物例证,因此称得上《营造法式》的活化石。

 [1] [2] 下一页
稿源: 宁波晚报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