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晚报李本侹
老宁波人多知“江东白鹘桥”,对延芳桥则不太熟悉。然而两桥近在咫尺,加之白鹘桥短小,延芳桥较大,因此,常有人把延芳桥误认为是白鹘桥。其实,两座桥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故事。
白鹘桥是一座石质平桥,其历史远早于延芳桥。据宋《宝庆四明志》所载,白鹘桥初建于宋绍圣二年(1095)。相传,这里远离城市,水网纵横,是水禽觅食的好去处,这一带也常有白鹘鸟踪迹,此鸟属隼类猛禽,外形近似鹰,因其稀少,历史上常被作为贡品,敬献给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养过一只白鹘鸟,还亲封它为“将军”。故将此桥命名为“白鹘桥”。现存石桥,据其形制分析,当建于清朝晚期。有关资料中称为同治年间重建,其实不然,桥栏上的桥名落款为“辛亥冬月”,而同治年间并无“辛亥年”。此桥如重建于咸丰元年(1851),则通常会刻上“咸丰辛亥”,因此,此桥应重建于宣统三年(1911)。
白鹘桥处于中塘河支流的河口,中塘河河水虽不及外江受潮汐变化落差大,但河水也时有盈枯,而这条支流的河水又关系到原白鹘桥以西,也就是今天贺丞路两侧大片农田的水利灌溉,因此,在支流河口的白鹘桥桥脚设有闸门,以确保在中塘河河水下降时,支流中也有足够的水量,至今在桥下还能见到当时闸门的痕迹。随着城市的发展,支流已经填平,仅留下桥下的一小截,地面也与桥面齐平。桥面宽不足3米,长也不足4米,如果行人不留意,也不会察觉到已过了此桥,而其东侧十余米的延芳桥相比之下就更有“桥样”了。
延芳桥跨于中塘河之上,原名嘉庆桥,此桥在明代的地方志中已经有记载,也是一座石桥。桥下的中塘河是沟通城区与鄞县南部的主要水路,往来船只众多。而桥洞窄小,桥两侧的船工只有船到桥洞口才看得到对方,因此,这里极易造成撞船事故,嘉庆桥也由此成为中塘河上的一处交通瓶颈。此事被热心公益的宁波帮人士张继光、金廷荪所获知。民国二十一年,在他们两位的牵头下,准备重建嘉庆桥。这一年也恰好是镇海人蒉延芳五十岁生日。蒉延芳是著名宁波帮人士,独资开设有信平保险公司等,乐于公益事业,七七事变后,任上海难民救济协会总务组长。解放后,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蒉延芳回乡过生日之时,张继光等人便将欲重建嘉庆桥一事和他商量,蒉延芳听后表示愿意出资重建此桥。不多时,一座全新的大跨度单孔水泥桥横卧在中塘河上,新桥建成后,水面上没有遮挡,行船视野开阔,船夫再也不用担心撞船事件的发生。乡民更是感谢蒉延芳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在张继光等12位参与此桥重建乡贤的建议下,此桥更名为延芳桥,请宁波当时著名书法家王禹襄为此桥题写了桥名。同时,请善于隶书的张琴书写《延芳桥碑记》,请当时城内刻碑名手李良栋为此碑刻石,立碑于桥西的路亭内。
白鹘桥和延芳桥还与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相联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15日,侵占宁波的日军第六军驻慈溪独立混成第91旅团长宇野节坐船来到白鹘桥与延芳桥下,与中国军队受降的第三十二集团军前进总指挥陈沛进行了“洽降会议”,当天中国军队便接收了宁波城,宁波结束了长达4年零5个月的屈辱历史。
如今,白鹘庙与路亭均已拆除,《延芳桥碑记》也在拆除中失踪,而见证了日军投降的白鹘桥和延芳桥依然完好,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