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鄞州九旬老人戴行舟夫妇的别样晚年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11月20日 07:21   【 】 【打印
0

丈夫曾是外交部大厨,退休后夫妻俩成了社区里的热心“破烂王”

老两口的菜很简单。

丈夫曾是外交部大厨,退休后夫妻俩成了社区里的热心“破烂王”

戴行舟当年的证件。

丈夫曾是外交部大厨,退休后夫妻俩成了社区里的热心“破烂王”

房间内堆满了捡来的东西。

丈夫曾是外交部大厨,退休后夫妻俩成了社区里的热心“破烂王”

王阿毛身体还很好,一抬腿可以碰到额头。

戴行舟总是说———

只要手艺好,青菜豆腐也能做出美味佳肴

退休后的戴行舟不是没有机会接着做大厨赚钱,改革开放初期,宁波一批饭店正在兴建,很多知名饭店都来请他去做厨师,但他拒绝了。

“外公说太累了,一辈子做菜,给领导做,给社会名流做,给国际友人做,就是没给家人做过。”宋林回忆,之后近20余年,外公就是家里人的“大厨”。

戴行舟的手艺就是孩子们念念不忘的“童年的味道”。宋林回忆,外公外婆只生过一个孩子,早早夭折了,他们的妈妈是后来过继的,两位老人视如己出,当时村里有些邻居的孩子,也是外婆照顾的。那个时候,每到饭点,刚放学的孩子们就会溜到外婆家的四合院,看看外公又做了什么好吃的。

那个时候生活都苦,可外公愣是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了香甜的味道。宋林的记忆里,当时饭桌上最常见的就是辣白菜,酸爽鲜香,日复一日,偏偏百吃不厌;还有烤麸,有点甜,细嚼还能吃出肉的味道,成年后的宋林几乎吃遍了宁波所有的大饭店,都没有外公做的那种味道;偶尔的荤菜是葱烤河鲫鱼,在孩子心里那是至高无上的“大菜”;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过年外公做的八宝饭,虽然只有红枣和蜜饯“两宝”,可是米饭那诱人的光泽和恰到好处的点缀,让每个孩子津津乐道了很多年……

这些普通的家常菜如今都成了珍贵的回忆,宋林回忆道,外公总是说,做菜如做人,自身修养最重要,就算没有大鱼大肉,只要手艺好,青菜豆腐也能做出美味佳肴。外婆会翻译成大白话:咱们虽然穷,但是要争气,好好读书。

他们挺争气,他和弟弟都考上了大学,如今生活条件都非常好。

2000年以后,戴行舟因为身体原因双手开始发抖,不再下厨了。他们搬进了拆迁安置房,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很少过来吃饭,慢慢地,做饭的任务就移给了老太太。也许是口味淡了,也许是生活习惯变了,两位老人吃得越来越不讲究了。

记者看到,桌上有他们前一天吃剩的菜,也是他们当天的午餐。一小碗水煮青菜,没一点油味,颜色已经泛黑;还有一碗豆瓣酱,冰箱里放着的几块馒头已经发霉发黑。

老太太从墙角处提起一只满是灰尘的编织袋,里面塞着几盒方便面,全都过期了。袋子里还装着好多黑黑的粉丝,还有面条。

“面条压碎了,人家就扔了,都能吃,太可惜了,一点不知道节约。”老太太一边说,一边摇着头,“东西是很好的!”

说来也怪,常吃变质的东西,老两口却从来没吃出病来。老太太说,老头子那个“机器”很好的,生了虫的米,用水滗一下就可以了。有时候看不清,连虫子也吃了,从没出一点事。冰箱里的东西,有时候拿出来还有冰块,老头子也会吧唧吧唧地吃下去,从没拉过肚子。

“外婆说他们的嘴就是仪器,能不能吃用嘴检验。”说起来,宋林也无奈,他和姐姐以前常把外婆家发霉的东西扔掉,老人就很生气,又捡回来。时间长了,他们也就听之任之了。

“反正他们吃了也没事,只要高兴就好。”

稿源: 东南商报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