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通济桥的建成贯通,使余姚这座山水古城大占风水,所以在明朝年间,余姚人官运亨通,出了许多大官,仕气高照。传说当时与严嵩同党的慈溪人赵文华与余姚泗门谢迁阁老不和,赵文华千方百计想破坏余姚风水,就向皇帝进谗状告,于是,皇帝下旨命赵文华去拆除姚江上的通济桥。谢阁老得知这一消息后,与余姚知县定下一计,在通济桥东西十里搭起遮天帐篷,谢阁老亲赴“接官亭”,迎接赵文华,与其一同在船中下棋取乐,故意分散赵文华的注意力,使其延误时间,过了通济桥。等赵文华反应过来,官船已越过通济桥千余米,为时已晚。于是,谢阁老对赵文华说:“只有奉圣旨拆江桥,绝没有回圣旨拆江桥的呀!”赵文华无法执行皇帝圣旨,最后保住了通济桥。
在十里南雷路(旧称江南直街)的靠北一端,跨过通济桥,即是古老的舜江楼。舜江楼临姚江,姚江又名舜水,楼之命名也由此而得。舜江楼高约8米,广5间,深3间,四周有走廊环楼,重檐两层歇山顶,飞檐翘角,若鹏展翅,正脊两端高耸,中央嵌有一面金光灿灿的大铜镜。明代陶安有诗云:“与客闲片时,登楼爱奇观。凭栏出树杪,振衣在天半。诸峰绕城邑,万室夹江岸……”写出舜江楼的无限风光。
据记载,舜江楼初建于元朝元年,由余姚当时州判叶恒设计。楼上置有用水滴来计时的刻漏。每当下雨之时,水滴刻漏会发出“咚咚”之声,故又被称之为鼓楼。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多次侵扰余姚,舜江楼就成为控倭西进的制高点。余姚军民用强弩利箭射杀倭寇,并经常与倭船交战于通济桥两侧的江面上。有一次,舜江楼被倭贼占领,倭贼纵火烧掉了舜江楼。万历年间,为阻挡倭寇西进,又重新建造了舜江楼,并在楼上添置了大铜钟、大皮鼓和云板,一遇倭寇来犯,即刻敲响铜钟,发兵出击,擂鼓助战,得胜后即敲动云板奏得胜令。现存的舜江楼,建造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属重建。楼上置有铜钟作火灾报警和报时之用。解放后,1985年又大修一次,由书法家沙孟海题了“舜江楼”匾额。一座楼,承载了余姚之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历史事件,同时也凝聚了民众的智慧和汗水。
□黄志昌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