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郭黛姮:保国寺大殿证实 当时中国力学研究超越欧洲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12月08日 07:53   【 】 【打印
0

  保国寺一直以精湛绝伦的建筑工艺而令人叹为观止。图为大殿天花全景。图片由保国寺提供

  上世纪80年代,自郭黛姮第一次踏进保国寺的大门开始,她的名字就与保国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用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舒月明的话说,“她是研究保国寺的权威”。

  郭黛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曾师从中国建筑史学大师梁思成。昨天,她来宁波参加保国寺千年大庆。她说,她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宁波了。

  对于保国寺,郭黛姮有着很多见解。昨天,她提出:“保国寺大殿足以证实,当时中国力学研究水平已经超越了欧洲。”

  关于保国寺的保护:

  值得欣慰

  郭黛姮依然记得上世纪80年代她刚到保国寺时的情形,“只有几个退休老人守着这座古建筑,文物管理部门偶尔派人来看看。”如今,完全不同了。“有了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更让她欣慰的是,2007年,保国寺启动的大殿科技保护监测项目,对大殿材质、沉降、变形、环境等方面都实现了高科技动态监测———这就仿佛给保国寺这个“千年老人”穿上了一件结实的“保护衣”。“但是,对保国寺的保护不是到此为止了,监测是为了发现问题,还要解决问题。”

  当然,郭黛姮也有自己的担忧,“保国寺大环境的保护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保国寺坐落于灵山的山腰,山下有慈江横贯。郭黛姮告诉记者,南方的古建筑,如果湿度超过一定比例,容易导致木材的腐朽,“慈江的拓宽显然对保国寺的保护不利。”

  关于保国寺的修缮:

  “整旧如旧”

  据了解,继上世纪70年代大修后,保国寺在二十一世纪的首次大修方案也在制定中。早前,有专家提出:“古建筑能不修就尽量不要修,一修就容易失去原性。”昨天,郭黛姮表示,古建筑的修缮应该“整旧如旧”。她重新解释了梁思成首创的“整旧如旧”的概念:“让古建筑变得‘老当益壮’,而不是‘返老还童’。”

  “其实‘整旧如旧’与‘能不修就不修’并不矛盾,两者都说明,对于古建筑,一定要研究透了,再进行科学的修缮。”郭黛姮认为,附着在保国寺上的文物痕迹,不能在修缮的过程中被抹掉,“要尽量保留建筑的历史信息和地方特色,也可以留给子孙后代继续研究。”

  对于保国寺的研究:

  没有止境

  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的保国寺大雄宝殿,“鸟不栖,虫不入,蜘蛛不结网,梁上无灰尘”,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巍然如初。郭黛姮第一次看到保国寺的时候,就为这座古建筑深深着迷了,“它身上有着太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保国寺大殿足以证实,当时中国力学的研究水平已经超越了欧洲。”郭黛姮告诉记者,汤姆士·扬、达·芬奇、伽利略等人提出的一些力学观点,在保国寺大殿中早已有所体现。比如,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汤姆士·扬通过种种实验研究得出结论,断面高宽比为3:2时,梁的强度好,出材率也最高,刚性也不错。而保国寺大殿用材断面的比例都接近3:2,尤其是斗拱。“中国工匠所采用的受力构件,要先于汤姆士·扬的实验数据几百年。”

  在郭黛姮看来,对保国寺的研究还将继续,“保国寺是力学体系发展过程中一个很特殊的类型,对于其中构件、木材等还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她建议,做一个保国寺整体模型,“这样可以认识得更加细致些。”

□记者 梅薇

稿源: 宁波晚报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