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又到年末,银行以及民间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理财大战“硝烟”弥漫,一些细心的市民发现,五花八门的理财网点已经开到家门口了。这些理财网点,主要是一些商业银行办的社区银行以及民间第三方理财机构的营业网点———仅今年三季度以来,光在老三区新开的至少有60家。
这些开在家门口的理财网点,给市民的投资理财带来什么呢?
昨天,记者来到万安路上一家“社区银行”网点,放眼望去,外观装饰十分不错,理财人员告诉记者,“在这里,可十分方便地买到各种理财产品。”
记者称,想买一款10万元起投、35天年化预期收益率6.1%的产品。之后,记者问:“买好产品后可否打一张收款凭证?”不料,一位姓王的理财经理称:“这个比较难。你只能通过短信以及网银查询,这里办不了。”
记者接着问:“办存款业务行吗?”对方回答:“不行。我们这里还没有开办现场现金业务,只能通过ATM机。”
记者注意到,这家社区银行有工作人员姓名上墙,但是,金融许可证、营业执照、收费标准等难以找到。
在附近的锦沧文华小区,记者遇到一位姓李的老大妈。她向记者反映,前几天,她想买20万元理财产品,一位理财经理说,你开个网银就能办,扣款凭证在网上看一目了然。可是,李大妈不会电脑,拿不到书面扣款凭证,心里不踏实,这事只能作罢。
据记者了解,甬城一些小区银行基本上没有支行里网点配置的柜台,仅有两名理财人员,而且,有些理财经理并非银行在编的员工。
除社区银行外,记者注意到,近段时间,不少市民的信箱,几乎要被花花绿绿的理财传单塞满了。在这些内容大多许以高利息的民间第三方理财机构传单上,还标明着遍及小区的社区理财网点。
记者通过对万安路、汪弄、百丈路等的一些社区的走访发现,有的理财网点名不副实,有的名为社区理财网点,实际上店名也没有,室内仅有一张桌子,几沓传单;有的理财网点营业执照、风险提示上墙都没有。
一些市民向记者反映,看到这样的小区理财网点,去买高息的理财产品,心里总是慌慌的。
据记者了解,对于年末理财,过去往往是银行一家包揽,如今,证券、期货、保险等陆续参与,而今年以来,大批来自外地与本地的民间理财机构前来分食理财这“一杯羹”———市区不少“社区银行”网点与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小区理财网点仅百米之隔。
而对于不断冒出来的“社区银行”,有关方面宜尽早规范。记者注意到,本月13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规定,一方面,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通过取消社区支行、小微支行单次申请数量限制、取消高管任职审批、筹建开业一次审核等方式简政放权,将普惠金融政策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为确保社区支行、小微支行的合法性、严谨性,其作为面向社会公众的银行网点应当持牌经营。社区银行必须将金融许可证、工作人员、营业时间、投诉渠道、收费标准等信息在网点予以公示,不得业务外包,按许可的经营范围展业。
此外,为了便于金融消费者有效识别支行类型,《通知》将社区支行、小微支行名称统一规范表述为“银行名+城市名+街道、商圈或社区名+社区支行或小微支行”。同时,强化制度管理和风险管理,确保在合规的前提下提供金融服务。
而对于民间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社区理财网点的发展,我市有关部门也应当加以关注和规范。
记者 徐跃年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