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良康和他的竹编工艺品。记者许天长摄
苍鹰展翅翱翔、鲜花娇艳欲滴、麒麟仰天怒目……在鄞州塘溪镇东山村叶良康老人家中,竹子这种南方的植物有了第二次生命。这位67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一双巧手,通过插、穿、钉、扎等手法,将竹子变成了惟妙惟肖的花鱼虫兽。
52年来编织不辍
东山村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村庄,一直以来就有竹编的传统。小时候,叶良康耳濡目染,跟着长辈砍竹、剖篾、编织。“我16岁时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习竹编,后来还自己琢磨,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放下。”
上世纪60年代,竹子编织的各种竹篮、竹篓、竹筐等实用品销路极好。1967年,村里也开办了一家竹编厂,叶良康是当仁不让的技术骨干。
上世纪90年代后,竹编销路再不如以前好,叶良康关闭了竹编厂,将更多的时间花在钻研竹编工艺上。“每天都要干上几个小时,否则心里就空荡荡的。”直到现在,叶良康还在家里编织不辍。
乡村里的“竹编动物专家”
“原来编的都是实用品,后来我就想,是不是可以编一些自己喜欢的工艺品。”1997年,叶良康花钱买了一套世界动物图鉴,书里有2300多种动物,共有1万多张图片,他看完后就准备用竹子编动物。“动物形状各异,也很有意思,我就想在这方面钻一钻。”
那段时间,哪怕是走路吃饭,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各种各样的动物,还因此被附近村民称之为“竹编动物专家”。
但是,书上的图片是平面的,而叶良康要编的是立体的,平面图有时无法达到他想表达的逼真。
“我就想着,牛、猪、鸡这些动物,身边就有,我可以自己拍。”叶良康特意买了相机,出门“猎美”,对着各种动物多角度拍摄。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