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北仑 正文

小港渡口路 81岁的铁匠张信大和儿子每天坚守着炉火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年02月27日 09:26   【 】 【打印
0

父亲:能多打一天就打一天儿子:他打一天我就陪一天

81岁的张信大(右)与儿子张汉明正在敲打一把锄头。(记者廖俊利摄)

北仑新闻网讯(记者 廖俊利 通讯员 沈静萍)古语有云: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卖豆腐。打铁是一门渐渐没落的职业,铁匠铺也难觅踪影。2月25日早上,记者走进小港渡口路的一家打铁铺。81岁的张信大和他儿子张汉明,正在炉火边敲打着一个锄头。虽然天气阴冷,他俩却只穿着外套,满头大汗。敲了几锤之后,张汉明将锄头又塞到通红的炉膛内,火苗蹿得老高。等上几分钟,锄头烧得通红,再用火钳把它夹出来,放在铁砧子上,两人又开始敲打,一锤下去,顿时火星四射。

“北仑其他地方有没有打铁铺,我不是很清楚,但是小港只剩下我们父子俩还在打铁了。”张汉明说。

打铁55年,见证打铁行业的兴衰历程

张信大1959年从部队复员后,进了当时小港一家机械厂,学了这门手艺。“转眼入行55年了,就连我儿子也入行30多年了,两个人从小伙子‘打成’老头子了。”张信大感慨地说。

1982年,张信大离开机械厂,带着17岁的儿子张汉明,在小港开了自己的打铁铺,成了个体户。最初的地方在小港浦前,1992年搬到了现在的位置。张汉明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打铁的生意很不错,他们父子二人在春耕忙季,每月可以有2000元-3000元的收入。“当时的钱多少值钱啊,平均一人收入1000元钱,算是收入很多的。”张汉明说。在打铁铺的陈列间,记者看见货架上放了一些锄头、镰刀、柴刀、钉耙等农用工具。“那个年代,估计小港每家每户都有五六亩土地,谁家没个两三把锄头,每到春耕、秋收的时候,农户都会来修理农具或者打把新的农具,活还是很多的。”张信大说。

在20多年前的农忙季,他们每天要从早忙到晚,休息的时间都很少。“天气热的时候,早上不到5点就得起床生起炉火,稍微晚一点,炉火边太热,一天的活就干不完了。”回忆起20多年前的辉煌,两位老人依然沉醉其中。但是提及90年代之后,来打铁的人越来越少,他们不免有一些失落。“慢慢地,农户手里的土地越来越少,愿意务农的人也少了,店铺里就不再那么热闹了,近5年来,收入也就只能维持生活罢了。”张汉明说。

最年轻的学徒已经50多岁,打铁后继无人

除了张汉明,张信大老人还有三位学徒。年龄最长的一位已近70岁,最年轻的一位也有50多岁了。“一直和父亲合作,他一锤、我一锤,我自己一直也没有带学徒,父亲的三位学徒年纪也大了。”张汉明说。

这几年活比较少,最近天气冷,两人早上七八点开工,忙到午饭时候,下午一般就休息了。张汉明说,父亲今年81岁了,身体挺硬朗的,儿孙都劝他不要做了,但是他一闲下会觉得浑身不自在,所以我们还在坚持做。有活的时候早上做做,下午他也可以休息,不算很累,就当给他锻炼身体。

“干了这么多年,和炉火、铁锤都是有感情的,能多打一天就多打一天。”张信大老人说。

张汉明介绍,打铁看似简单,其实工序复杂。先要生火,等到炉头的炭火由红色透出亮蓝,炉中的钢块变得通红,打铁师傅一手握着火钳,另一手挥锤用力敲打。有的时候要两人合作,锤子的落定位置,力度大小,火花迸溅中,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好的手艺才能打出经久耐用的铁器,买家才会再一次光顾铁匠铺。

“打铁的活不容易,炉火旁的温度高,又耗费体力。学徒要求身强力壮、手脚勤快,现在谁还愿意来吃这份苦!”张汉明感叹道。

打铁行业兴盛的时候,小港有两家打铁铺,但是另外一家在五六年前就已经不做了。现在张汉明家打铁铺的墙壁上,营业执照上依然是张信大老人的名字。“父亲能打多久,我们两人就再打多久,他打一天我就陪一天,后面怕是不会再有人来干这个了。”张汉明看着墙上的营业执照有些伤感。

稿源: 北仑新闻网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