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互联网金融产品门道多 小心各种看不见的“坑”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年03月07日 07:14   【 】 【打印
0

  随着消费领域不断扩展,各种新的消费侵害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理财、网购、教育培训等领域的纠纷成为大家身边的热门维权话题。相对于传统领域,这些领域的消费维权存在着环节多、维权过程复杂、耗时长、举证难、追责难等特点。

  在消费新领域该如何提高警惕保障自己的权益,发现问题时又该如何维权?今起本报推出“聚焦3·15”栏目,重点对这一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新型消费侵权进行梳理点评,为消费者避开此类陷阱提供帮助。

  时下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给出的预期收益率一个比一个高。互联网理财是否真如描述的那般美好?互联网金融产品有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记者调查发现,美好的宣传背后有着不少需要留心的“陷阱”。

  赎回规则遭更改

  网络金融产品缺少凭证易被坑

  市民胡先生从事金融工作,非常关注时下的金融投资动向,对于新兴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今年2月初,总部在广州的一家知名互联网企业推出了一款网络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直逼6%,收益约为活期利息的18倍。胡先生刚好手头有一笔资金要用于投资,综合市场上各类理财产品后,他选择了在网上开户。

  作为金融业从业人员,胡先生非常了解金融产品的购买流程。他告诉记者,当时他反复阅读了产品说明书。“开户时的约定是一个账户一个月最高只能赎回100万元,而我手头的资金超过100万元,所以选择用自己的身份证登记两个账户。”胡先生说,随后他分别在两个账户中存入了50万元与60万元。

  2月底,胡先生要赎回这笔钱。第一笔50万元顺利赎回,第二笔怎么操作也不成功,其间弹出了提示信息,赎回金额超过上限。点击链接后,胡先生发现之前的约定信息变成了一个身份证每月赎回上限为100万元。

  “操作规则的决定权在网站,作为投资者只能被动接受,剩余的10万元只能等下一个月再赎回。”胡先生告诉记者,赎回的规则他记得清清楚楚,没想到知名网站的规则也会“朝令夕改”,后悔没留下相关的图片凭证。“这个事件后,我觉得相比传统实体理财产品的购买渠道,网络的不确定性挺强,我以后不会轻易选择网络金融产品了。”

 [1] [2] [3] 下一页
稿源: 东南商报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