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剧照
三江访谈
人物名片:
郑春华,1959年生,浙江淳安人。中国作协会员,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出版有儿童诗集《甜甜的托儿所》、《小豆芽芽》、《圆圆和圈圈》。中篇小说《紫罗兰幼儿园》、《贝加的樱桃班》,童话集《郑春华童话》等。其代表作《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多年畅销,已成为中国优秀原创儿童文学最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曾荣获全国优秀少儿读物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大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鹰动画片大奖。由它改编的同名动画片风靡全国,深受孩子们喜爱。
2014年2月—5月,她在全国巡讲、签售新书,近日将来宁波举办相关活动。
记者:最近您在各地签售新书,有哪些感受?
郑春华:又一次证实了童心是不分年代、不分地域的,只要我表达的是儿童的声音,就一定会得到儿童的共鸣。
记者:您的代表作《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畅销多年,给我们说说这个作品最吸引小朋友的是什么?
郑春华:游戏性,父子的关系更像朋友。其实现在很多男孩子都出现了偏女性化的情况,不冲不撞,看似很乖,但是胆子小,缺少阳刚气。这些都和成长环境有关,父亲们该检讨一下。父亲的陪伴对于女孩子也同样重要,因为女孩子对男性的认识就是从爸爸开始的,这对她今后的成长和爱情观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记者:您是在1990年开始创作《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当初的创作契机是什么?
郑春华:当时每逢周末,我们夫妻俩都要带着平时全托的儿子出门痛痛快快地玩耍。父子俩的欢声笑语引发了我的感动,作为出版社《幼儿文学报》的编辑,我曾接听过许多孩子来电话抱怨:“爸爸回家只知道看报纸。”“爸爸要看足球比赛,我就不能看动画片了。”“爸爸从来不跟我玩,不关心我。”
凭借着女性的敏感,我体会到了孩子对父爱的渴望。于是我着手描绘一个理想父亲的形象。《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由此开端,先在期刊上连载,然后又出单行本,接着又改编成动画片。没想到那么受读者欢迎。
记者:去年暑假,新版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它和当初的版本有什么不同?您满意吗?
郑春华:新版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动画片,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新版图书也由接力出版社出版。这要分两方面来看待,一方面,新版的热播也让这套书重印了新版,我也获得了更多的版税。另一方面,动画片中的内容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好的故事一定是来源于生活的,那里面的故事有点过于结合社会热点,过于迎合观众,很多故事有点想当然,并不是设身处地去体验过的。
对于新版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画面和科技手段确实提高了,但也不能一边倒赞扬,我之前就看到过一篇文章是批评的,叫《大头儿子,相见不如怀念》,觉得写得挺到位的。
记者:读者是最有话语权的,尤其是孩子们,喜欢与否是一种天性。现在的孩子其实接触的东西特别多,您认为如何才能吸引孩子的眼球,同时还能走进孩子的心里?
郑春华:新推出的“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是“大头儿子”的升级版,秉承了对孩子心理的深入洞悉。我想,好的儿童文学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必须站在儿童立场,从儿童的情感和智慧出发,表现儿童的喜怒哀乐;二是必须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必须能让孩子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世界。要让孩子们在书中找到成长的力量,找到自信,找到生活的温暖。我不会给他们深刻的说教,但一定要有东西涓涓细流般流注他的心田,我希望孩子们长大后做一个有格调的人,一个有生活品味、知道去享受生活的人。
记者: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最难的是长久地保持童心,您的方法是什么?
郑春华:童心是一种天赋,存在就是存在,不需要去刻意保护,也不是说你要保持就能保持得住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我觉得这跟我有了孩子以后关系也是很大的,就是更加能够进一步地靠近儿童,更加深切地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当中,我觉得他遭遇了很多挫折,或者说受到过学校或者老师的很多误解,甚至于伤害,我想在某种程度上我是在为孩
子鸣不平。就是把小孩所受的一些委屈,一些他们非常真实的想法,通过我们的作品表现出来,让他们感觉其实我是理解你们的。
记者:早期的阅读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特别重要,您觉得该如何去拓展孩子的想像力?
郑春华:儿童文学不能是单纯的说教,而要回归儿童,以平等、平和的心态为孩子们写作,让他们感到快乐。儿童文学的作者首先是进入儿童思维,而不是按照成人思维进行创作。童心是最宝贵的,应当精心呵护,而决不能“拔苗助长”。
作为儿童文学的编辑和写作者,我深切感受到儿童文学尤其是幼儿文学的责任。儿童文学是孩子和文学的第一次接触。它的任务就是要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是善良和美丽,充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为他们今后全面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想象力是最可贵的,它影响到孩子长大成人后的创造力,许多学生成绩很好,但创新力贫乏,我认为这和他们童年时过早地失去想象力很有关系。
记者:您认为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的阅读,比如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如何给孩子选书等?
郑春华:家长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根据他对待读物的不同兴趣来选择读物。对求知欲很强的孩子,可多读科普类图书,满足孩子对新鲜知识的渴求;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们,对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很模糊,对特定事物盲目崇拜,应引导他们读一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书。家长一定要多鼓励孩子进行阅读,和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的书,这也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记者:您认为一部好的儿童作品应该具备什么?
郑春华:我从一个作者和家长的角度认为,一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它首先是从孩子的喜怒哀乐出发,表达他们真实的情感和情感需求;其次它的格调应该是明快、积极、健康的。
记者:现在的孩子很喜欢看《哈利·波特》或者《奥特曼》等带有神奇魔幻题材的小说,或者是《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这样的动画片,对此您怎么看?
郑春华:现在是信息和高科技时代,孩子的好奇心越来越强,求知欲也越来越强,而国外的一些作品满足了他们的欲望,他们喜欢看,很正常。但是有些国产动画过于暴力和成人化,这些故事所呈现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我是不能苟同的。现在很多动画片是团队创作而成的,源头并不是儿童文学,商业味浓重。“喜羊羊”的故事里展现了成人世界的你死我活、嫉妒心等负面情绪,对于人格尚未发展健全,感情观发展并不完善的小朋友来说,影响并不好。我还是觉得好的儿童文学故事不能乱编,起码价值观是要正确的,不能说是几个成年人坐在屋里想出来的。
即便是从儿童文学改编成的动画片,我还是觉得不及原著适合孩子,包括《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也是如此。因为书是我一个人写的,我可以控制,但动画片是一个合作的产物,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因此,如果孩子看过动画片觉得喜欢,最好还是再看一遍原著。
记者:您塑造了大头儿子、贝加、卷毛头、米球球、马鸣加等一系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在塑造人物时会有一个整体的思考吗?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
郑春华:没有整体思考过,都是源自我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比如《奇妙学校》中为孩子们展示了一个国际学校的奇妙生活,胖男孩大龙是个自卑的孩子,愿意成为不为人所注目的对象,一位新老师的到来让大龙逐渐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重拾信心。书中的故事有很多来源于我的小女儿在国际学校的经历。当时为给女儿选学校,我参加了不少私立学校的宣讲会,觉得确实很不错。他们的一些教育理念,并不是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更看重个人的全面发展。书中的故事主要是为孩子而创作,但希望老师家长看了也能有所思考。
我是一个喜欢尝试新题材的作家,不想走原来的老路子。目前正在创作一套关于弱势儿童群体的中篇故事,关注那些离异家庭子女、智障儿童、农民工子女等群体。特别是关于农民工孩子的题材,给我的感触很深。我在小区里经常看到两个农民工子女满大街跑,他们没有自己的儿童房,却很开心。我喜欢在作品里向孩子展示阳光、正面的世界。
接下去要写大头儿子的姐妹篇《围裙妈妈和小饼干》。
记者:马上就是“世界读书日”了,给我们的读者朋友推荐一些适合孩子看的书?
郑春华:我推荐的书目是:《大草原上的小木屋》、《洞》、《时代广场的蟋蟀》、《绿山墙的安妮》、《别问我是谁》。□记者 陈晓旻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