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 任山崴
邵国强和他的风筝作品。
邵国强狭小的家里,满眼尽是大大小小的风筝。
骨架绑扎。
蒙面材料的彩绘。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又到了放风筝的时节。
鲁迅的散文《风筝》里有这样一段描述:“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
晴空万里的时候,稍一仰头,确实能看到天空中翱翔着各式各样的风筝。孩子们嬉笑着追着风筝跑,大人们笑呵呵地帮忙放线。
每个人的青春印记中,都存留着一个风筝的角落。
●历史渊源
风入竹哨,声如筝鸣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相传春秋时期,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有记载的风筝最早的起源。“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记载的就是墨翟做的风筝。
到了南北朝时期,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由此可见,风筝在宋代已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风筝的诗句不少。如宋代陆游的“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明代徐渭的“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清代吴友如的“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从诗词中可以看出,风筝在古时,又称为“纸鸢”、“纸鹞”,那是因为风筝一开始是制作成鸟的样子在天空飞翔。
那么,什么时候“风筝”一词成为通俗的总称呢?其实细想起来,“风筝”这个名词更像是一种弹拨乐器。
原来,五代时有人在纸鸢上系上了竹哨,把纸鸢放飞,风入竹哨,声如筝鸣,便为“风筝”。这段记载,可以在明代郎瑛的《询刍录》里找到。
这就是“风筝”名字的由来,原来真的与乐器有关,临风筝鸣,倒是颇有些诗意。
千百年来,风筝被寄予的寓意更多的是吉祥如意。比如“百鸟朝凤”、“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年年有鱼”等等。这些风筝“一句吉语一图案”,寄托了普通老百姓最朴素的喜庆幸福的愿望。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