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沙河古村
□张伟
沙河村又名沙河头,现属镇海区骆驼街道。古时由唐滩宋涂筑塘围垦而来,有中大河穿村而过,绵延入海,紧邻江南名村十七房。清光绪年间开设商埠,自然形成沙河集市。至民国十九年,置沙河镇,为镇海县龙山地区诸镇之一。
历史上的沙河头是典型的浙东水乡小镇,千年中大河在村里奔腾不息。顺流而下,直通镇海甬江入海口。溯河而上,抵达宁波姚江,汇入大运河水系,水路交通发达。清代沙河开埠以后,舟楫穿行,货船密布,宛如东方的水城威尼斯。两岸风光旖旎,杨柳依依,屋舍绵绵,小桥纵横,一派田园水景风情。水面上普遍航行木制货船,通常一人摇橹掌舵,两人岸上拉纤,运送物资。沙河的村落古纤道上常常传来纤夫们此起彼伏的号子声,亮晶晶的水路划出涟漪阵阵。
沙河村陈姓为大族,占村民六成左右。据史料记载,系明、清时,自鄞县姜山陈氏大本堂、德声堂、雨钞堂宗迁入,旺族后衍在沙河头一支。翻开沙河厚重的历史,在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走出许多商贾名流,为宁波商帮抹上靓丽的一笔。明时,镇海航运业已初具规模,就有漂洋外出创业者。光绪年间出国谋生者居多,有沙河人祝忠棠远赴日本东京、大阪开设宾馆、酒家。光绪后期,有陈氏族人分别在沙河村东西头创立积善堂、铭仁堂等商行,分号遍及上海、福建,财力雄厚。当时称之为商界沙河瑜亮,名噪一时。
积善堂创始人为沙河人陈期恪,清光绪年间长期在福建经营木材生意,名下有木庄10余所。清末,甬商在福州约有200艘宁波民船从事载运木材,贩到宁波市场售卖。陈期恪被推举为行业老大,并控制福建木材运输关税,统一价格,收取厘金,民间俗称坐南台。发达之后,在沙河故里疏浚河道,转运物资。在村西头,今天保路、当典路一带,构建积善堂陈家宅院,所需木材均由福建海路运抵沙河。高墙壁垒,庭院深深,建筑精美,铜钉兽环,虽历经百年沧桑,依然难以掩盖富贵之气。陈家长房陈运忠子承父业,为上海滩商业大亨。辛亥革命后,在家乡沙河开办典当行。理财兴隆,周转自如,为当时三北、镇海大型钱庄。门前的弄堂也由此改名当典路。同时招募民丁,成立沙河保安联防队,在村口南北设栅栏木门,日出而开,日落而关。巡防警戒,以防匪患,保地方平安。其间有多路土匪觊觎钱财,攻打沙河,终因防守严密,无功而返。陈氏典当行现已不存在,仅剩遗址和当典路牌、当典桥头。一次偶然机会,细心的村民发现典当行大门门槛青石条阶下,秘藏一沟渠,深约二尺,内覆铜钱无数,几与沟平,足见当年陈氏之富奢荣华。现在陈期恪仅余一房子孙在陈家大院繁衍生息。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沿镇骆路一路西行,在贵驷折向北大路,数公里后,村间的沙河街就是当年著名的沙河老街旧址。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繁华于民国时期。老街长约数里,分上街、中街、下街,宽约3米,由3块大青石板相互铺成。下面暗设排水管道,设计巧妙,百余年来未遇水患,实为民间城镇排水系统之典范。两旁商铺林立,连绵不绝,有大小门店几十家,一三五大市,二四六小市。大市之日,附近骆驼、贵驷、澥浦等地村民均来赶集采购物品。1914年7月,海上闻人虞洽卿在家乡龙山创办电报局,架线58里,直达宁波电报局。同年,创办龙山镇电话处,架设自龙山码头至宁波和镇海县城话线,并在沙河头设总机房衔接南北。沙河电话可直拨宁波、镇海、龙山,一时成为三北通讯中心。
然而繁华的沙河老街险遭战火的毁灭。1941年4月19日,镇海沦陷。日军一部窜至沙河掠夺洗劫。至下午时分,日军打伤村民数人,抢获大批财物。集合归队时,日军发现失踪士兵一名。日酋大为恼怒,命令士兵屠杀村民,焚烧老街,意图报复。日军的暴行,更激起了沙河村民的仇恨,纷纷出资出力,支持地方抗日武装。抗战时期为打破日伪经济封锁,中共浙东行政公署成立了浙东银行,发行纸币和金属币,简称浙东抗币。由于日寇严加封锁,在敌占区沦为废纸,但在沙河老街却出现奇特的一幕,无人问津的抗币在各大商号通行无阻,迅速转换成一船船的粮食药品,在夜幕掩护下,悄然驶向四明山脉。
如今漫步沙河古村,小巷幽深狭长,院墙高耸,青黛色的马头墙上野草萋萋,古意森森。推开古朴的大门,里面却雕梁画栋,别有一番天地,连每一块油漆剥落的木板,都凄楚而艳丽。布局之妙、气派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彰显出宁波商人藏愚守拙般的谨慎心态。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