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墙门中,最有名的要数荫墙门。
村里的“下桥头”。
蜃蛟村的舞龙队很有名。
■走进第二批
宁波历史文化名村①
探访蜃蛟村那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犹豫着是否前行,文保专家杨古城老师说:“不怕不怕,春雨贵如油。”
从宁波市区出发,驾车经鄞县大道,过古林镇,即可看到蜃蛟村。蜃蛟,光听名字便知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村落,不禁令人想起李白的诗句:“得水成蛟龙,争池夺凤凰。”
这里真的曾经卧着一条蛟龙吗?
步入古村,只见雨水润泽下,绿叶更碧,红花更艳,湿漉漉的青石板路,斑驳的粉墙上,青苔静谧安然。
记者 陈也喆 通讯员 杨古城/文
记 者 王 鹏/摄
这里住着一条蛟龙
蜃蛟村的村名并非空穴来风。村里的老年协会会长周明法,今年77岁,他指着村北一块空地说,这里曾经有一个池塘,池水清澈明亮,传说里面住着一条蛟龙。
常言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蛟龙是村人心中的保护神灵。为了留住这条蛟龙,村民们从不到池塘里洗东西,生怕玷污了池塘水,惊扰到蛟龙。
有一天,有位村民娶了一个外村的新娘。初为人妻的她,害羞娇怯,不敢白天洗衣服,又不知村里对池塘的保护。第二天天还没亮的时候,她悄悄来到池塘洗东西,结果弄脏了一池清水,蛟龙也就永远飞走了。
后来,村民把这口池塘叫做蛟池,把这个村庄称为“蛟龙村”。蛟池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时还存在,如今却已不觅踪影。
那么,蛟龙村,又怎么变成了蜃蛟村呢?
“蜃”字,《说文》里的解释是“大蛤也”。《周礼·掌蜃》注:“小曰蛤,大曰蜃。”村里的老人说,蛟池形状如巨蛤,所以又叫蜃蛟池,村名由此而来。
手掐蕲蛇的蒲将军
蜃蛟村的村民以周姓和魏姓为主,周姓多于魏姓,但魏家的历史却早于周家。周明法指着村里嘉庆年代的蜃蛟衕桥介绍道,这桥又叫“街桥头”,一边是周氏,过了桥就是魏氏。
最早迁入的魏氏,是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时任山东兖州刺史魏斌的一支,堪称浙东最早的一支外来移民。魏斌见此地山水交汇,古代又有“雉入水为蜃,蛟乃龙之属”之说,故定居发族。
周姓现为蜃蛟村主姓,周氏原来有两个祠堂,老祠堂叫“余庆堂”,新祠堂叫“崇本堂”,可惜都已拆毁。北宋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原居月湖西的周锷之孙周伯松,迁居蜃蛟,成为魏家的上门女婿,繁衍至今共分七房。蜃蛟村是目前鄞州第五大周姓聚居地。
蜃蛟村还有蒲姓。周明法说,如今鄞江镇蒋山庙里的蒲将军菩萨,就是蜃蛟村的蒲将军。
相传蒲将军住在蜃蛟村时,在河边以养鸭为生。有几天,他发现自己养的鸭子每天都会少一只。细心观察,发现桥下有一条吃鸭的巨鳝。他将它诱捕,吃肉喝血,几天之后,气力猛增。随后,他来到鄞江,看到路边有人修筑凉亭。许多人齐心合力,都无法抬动石牌坊。蒲将军上前相助,凉亭当天便修建完工。
大伙邀蒲将军同喝庆功酒。不知是因为抬牌坊用力过猛,还是喝酒太多,蒲将军当晚感到肚子犹如爆裂般疼痛。他感到自己来日不多,却仍想为百姓做些好事。恰巧当地有一条蕲蛇,盘踞在蒋山。其恶毒凶猛,咬死行人无数,百姓人心惶惶,不敢从那里经过。蒲将军拖着病躯,手握蛇头,脚踩蛇尾,与蕲蛇殊死搏斗,最后为民除害,自己却与蛇同归于尽。
蒲将军的故事流传至今,后人缅怀他,为他塑了一尊蒲将军像。
此外,村里还有陈、闻、张、项等姓。想来藏龙跃蛟的风水宝地,人人都想踏足聚居。
南宋丞相居住地
穿过一条长长的弄堂,来到一间破旧不堪的老屋,堂前挂着一块“太廉堂”的金字匾额。周明法指着这块匾说,这是村里的自豪,也是一个家族一个朝代的骄傲。
原来,这间不起眼的旧屋,是“魏文节公祠”,是纪念南宋丞相魏杞(1121年~1184年)的祠堂。
年幼时,魏杞随着父母来到蜃蛟村。二十岁时,他考取进士。二十多年后,北方金兵进犯江南。宋孝宗封魏杞为吏部尚书,并委以外交特使的重任。
隆兴二年(1164年),魏杞出使。在金人宫殿,大义凛然,严词锵锵:“吾大宋天子神圣,才杰奋然,人人有敌忾意;大宋官兵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而威震于天下也。目下,和则两利,战则两伤。”
魏杞正气铮然,无论是刀刃头颅,还是贿赂美女财宝,他都不为所动,宁愿一死,决不下跪称臣。最终,迫使金主签订“隆兴和议”。天下太平,老百姓免受战争之疾苦。
不仅如此,金主佩服魏杞的胆识和才学,还赠他一批金银财宝,他分银不收,归心似箭。
回国还朝时,宋孝宗在宫殿外冒雨相迎,并褒奖魏杞“使金不辱使命”,授予其丞相重任,还赏赐他大量财宝,魏杞不居功自傲,婉拒不受。宋孝宗感慨“卿亦太廉矣”,并赐以御书“太廉堂”三字,这就是魏家祠堂的堂名“太廉堂”的由来。
魏杞告老还乡后,在蜃蛟村建碧溪而居,人称“碧溪先生”。他64岁时,因在金国落下的旧伤复发而卒。
南宋淳熙十年(1184年),宋宁宗根据魏杞功绩赐谥“文节”,后择葬于奉化溪口飞凤山。魏杞的后裔与蜃蛟魏家合族,并建“太廉堂”,挂上皇帝御书“太廉堂”金匾,以弘扬先祖高风亮节之忠义。
岁月荏苒老墙门
时光如同溪涧里潺潺的流水,倏忽间流淌了千年。然而,行走在村里的青石板路上,高翘的马头墙,成片的老旧木宅,石凳,石窗,镂空的雕花石窗,还有宁海、鄞州才有的石窗栓,让人恍然间置身于古朴的旧时光。
村里有一条里弄名叫“卖柴弄”。这名字真是生动拙朴。弄堂刚好能容下并肩行走的三人。
遥想当年,淳朴的村民从山上砍完柴,扎成一捆,背在肩头,下山卖掉。一个人,一捆柴,刚好能过这条弄堂。走的人多了,这弄堂便成了“卖柴弄”。
有名字的老墙门也很有意思。桂花墙门,听着就能闻到一股淡雅的桂花香,因为这里曾种有一棵桂花树而得名。
笆篱墙门,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又有“日高山犬吠篱笆”的田园风情。
还有同裕墙门、增大门、下墙头等等。有些墙门堂前还贴着高中科举的榜单,纸张泛黄斑驳,随风摇曳。
老墙门中,最有名的要数荫墙门,因大院前立有砖砌隐壁而名。门前一幅对联:“再世莫忘祖宗德,千秋唯望子孙贤。”
门堂前刻着一首《荫墙门赞》:“三名榜眼十名贡,出仕十人品学洪。十四学人五进士,汇成七十俱名公。”
尚书门第,丞相故里,冥冥之中似乎真的有一条蛟龙佑护着蜃蛟村。在这方土地上,村民们辛勤劳作、耕读传家,任由天外动静喧寂。
专家点评
杨古城(文保专家、古村研究者):
蜃蛟村今位于古林镇西南,西靠锡山之麓,近千户。全村2500余人,分魏家、周家、蒲家、石马塘、前闻江岸、后闻江岸等6个自然村,是一方尽享山麓水丰土肥的风水宝地。千年以来,以魏姓、周姓为主的村民耕读传家,充分利用这里水陆交通之便捷,在明清至近代,将这里打造成为街市商贸和席草种植加工的重点村落。至现代,该村中心区域较为集中地保护了一大批明清至民国的民居、街弄和古桥。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在不破坏古村风貌格局基础上,现代小工业、新民居、文化礼堂、村民公园等的建设,更体现了古村落与新时代根脉相连、共存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
相关链接
宁波市第二批“市级历史文化名村”:
余姚市中村村,慈溪市方家河头村、任佳溪村,奉化市董家村、栖霞坑村、青云村、吴江村,宁海县东岙村、龙宫村、力洋村,象山县溪里方村、东陈村,鄞州区李家坑村、新庄村、蜃蛟村、凤岙村,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陶公村。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