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东在校古籍样稿
唐代《金刚经》图
手工雕版印刷
李广华
退休后,李大东并没有回家颐养天年,而是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做起退休前难以做到的事。
说难,是因为他所做的事,能和古代的四大发明联系起来:一个是造纸,一个是雕版印刷。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曾助推人类社会飞速前行,可那些辉煌的篇章正在被现代化的车轮所碾压、所替代,在消失,难以留住,成为遗落的文明碎片。李大东要捡拾起来,修补好,重新传承下去。
“我也能搞点造纸、雕版印刷就好了”
退休前,李大东为天一阁博物馆副研究员。管理地方志时,他遇到过的两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一件是福建省方志办的同志慕名而来,欲查明版地方志,但那册古籍恰巧破损严重,馆里有规定,残损严重的书籍不供外查。对方住几日,未能如愿,失望而归。
另一件是岳阳楼重修前夕,构造上的问题困扰着施工方,需要核实,岳阳方面派人来天一阁查地方志。古籍上的记载,帮了他们大忙,名楼重修落成后,曾邀请他们前去参观。
两件事都与古籍保护有关,一个是残损不能利用,一个是保护得好,可古为今用。
在此后的古籍修复中,他常常会遇到修复不同年代的典籍却难以找到与那个时代相匹配的纸张问题。比如修复明代的古籍,你若用当今的机造纸,一是薄厚颜色不同,二是现代纸多为化学试剂调配,容易发脆老化,寿命短。类似的问题不仅困扰着他,同时也成为其他各大图书馆、博物馆修补中的一大难题。他常想“什么时候条件具备,我也能搞点造纸、雕版印刷就好了。”
为找纸,他跑过浙江各地,寻觅的脚步还迈向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偏僻村寨,深山老林,都留下过他的身影,但均未能寻找到他所需要的纸张。最后,目光又回到宁波奉化的棠云,在那里他发现一家倒闭多年的尘封造纸作坊。在对设备、原料、流程、方法等仔细考察,并与主人袁恒通详细交流后,李大东感到目前急缺的古籍修复用纸,在这里可以造出。袁恒通所造的纸多采用竹子为原料,完全手工抄造,保持了原始状态,符合古法造纸的要求。
他决定对这家手工作坊进行改造和扶持。先从技术和工艺上给以改进,他提想法,老袁操作,一遍遍地试,目的是让作坊回到古法去。袁恒通对明清以来的古籍用纸不熟悉,非但没造过,而且也未见过。为了让老袁了解古代的纸张,李大东把他请到天一阁来,看明清的古籍用纸,分析纸张的成分、色泽、厚度和配方。有时,一个试验下来需要几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李大东从宁波到奉化棠云一趟趟地跑,前后试验百余次。经过一年多的古法研制,终于造出了修复古籍专用的棉、麻、竹纸,解决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图书机构的修补难题,现在全国有100多家单位在使用棠云纸,这一用就是16年。
让难以见到的古籍版本重见天日
造纸有了眉目,李大东内心还惦记着一个更加艰难的选项———雕版印刷。这与他从事几十年的专业有关,过去,在修补古籍的过程中,他不止一次地想:如果能原汁原味地刻印那些危在旦夕的古籍,保护工作不是来得更直接吗?
有一次,他陪同陕西法门寺住持智超到浙江省图书馆参观,在看到明版《永乐北藏大藏经》时,智超虔诚地一拜再拜,遗憾地说到他们那里没有。后来,李大东到法门寺参观,智超带他参观寺院库房,重量级的文物着实不少,但经书却是现当代机印的。
在广东韶关一家有名的寺院,他问藏经楼的管理者,寺内最早的古籍是什么时期的,回答是明代的。可他一翻,却是民国年间机印的。他想:将来有好的雕版,能送给他们一套就好了。
雕版印刷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人类众多的智慧都是通过这古老的方式得以保存,流传下来的。可时至今日,这项传统的技艺日渐式微,再不抢救,会难以传承,而他已行走在这个行当的门口,再努努力,便可让一些常人难以见到的版本重见天日。
他把想法告诉法门寺智超法师和宁波天童寺诚信方丈:“我要刻印使用时间最长,僧人和老百姓都喜欢,再过千年也有强大生命力的经书,你们帮我选选篇目。”
一段时间后,两位高僧分别给他划定范围,共选出《金刚经》、《开宝藏》、《心经》等十几部有名的经书,共计20多万字。考虑到财力物力情况,李大东最后选定七部,先行雕刻。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