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张斯桂、贝锦泉、贝珊泉 受洋务重臣激赏的三位宁波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08-24 08:34:00   稿源: 宁波晚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受洋务重臣激赏的三位宁波人
主讲人朱道初

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浙江省特级教师。喜好文史,笔耕不辍,撰写散文、随笔、论文等多篇,有7部个人专著,由浙江教育出版社等出版。

受洋务重臣激赏的三位宁波人

贝氏镇海憩桥老宅

受洋务重臣激赏的三位宁波人

贝氏家乡镇海憩桥

受洋务重臣激赏的三位宁波人

“宝顺”轮模型

受洋务重臣激赏的三位宁波人

左宗棠为贝父题写的墓碑

19世纪中期,洋务派重臣、代表人物曾国藩、左宗棠、沈葆桢、李鸿章等致力洋务,在国内多方罗致人才,以充当擅办洋务的能吏干员,他们的目光自然也关注跟海洋贸易关系密切的宁波,于是有一批甬人脱颖而出,史上有名。

张斯桂:

曾国藩夸其“工于制造洋器之法”

张斯桂(1816—1888)号鲁生,生于今江北区庄桥马径村,该村当时属于慈溪县,所以史上称他为慈溪人。张斯桂少时遵父命攻习科举,中过秀才,但鸦片战争时期目睹英国侵略者凭借船坚炮利,攻占我舟山、镇海、甬城,连慈城也惨遭蹂躏血洗,这种家国耻辱对张斯桂刺激很大。他坚定地认为:中国“非改弦更张不可”,而“师夷以制夷”,“讲求西学”,更是迫在眉睫。于是他鄙视科举,广泛搜读各种西方书籍,寻求救国之方。

让张斯桂施展才能的机会终于来了。咸丰四年(1854),东海海面上中外海盗横行无忌,其中最为狠戾的要数“绿壳”帮,宁波老话“眼睛凸出像绿壳一样”,这“绿壳”说的就是那帮穷凶极恶的海盗。宁波帮巨商李也亭、费纶志、盛植琯等对此忍无可忍,自行集资七万两银子购买了一艘外国火轮船,该轮船部署有前后炮座和若干火枪。这艘中国历史上第一艘向西方购买的火轮船———“宝顺轮”,管带(船长)就是文武兼备的张斯桂,全轮官兵职员共有79人。

从1855年6月起,张斯桂“督率”协同司炮舵贝锦泉等出洋,在浙江、江苏和山东洋面与“绿壳”等海盗展开激烈的海战,百天之内击沉、捕获海盗船68艘,毙俘海匪2000余人,解救被掳船只数百艘,使宁波外洋海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和平景象。

张斯桂还发挥了熟谙洋务的特长,主动向朝廷建议仿照西方兵法训练部队,尽早建造本国的现代船厂、建造国产轮船等。张斯桂的名字引起了曾国藩、沈葆桢、李鸿章的注意,他们先后聘请张斯桂作为他们的幕僚。曾国藩日记中写道:张斯桂“工于制造洋器之法”,为此委派他去安徽九江检查火药局、军械所等运营情况,还让他训练洋枪炮队。

1874年,追随钦差大臣沈葆桢赴台处理日本犯台事件,几乎跑遍了整个台湾。1875年,他奉沈葆桢之命,携带“台湾生番全图”赴京,引起朝廷的重视。李鸿章也肯定张斯桂熟悉商务条理,认为人才难得。

贝锦泉:

左宗棠为其旧宅题写联语

张斯桂离开宝顺轮后,接任管带的是司炮舵贝锦泉。

这贝锦泉字敏修,镇海贵驷憩桥人,出身贫寒,靠劈竹篾编织竹器为生。一次,有个在上海谋生的同乡人回乡来,看着少年贝锦泉个子高大,生性憨厚,便介绍他到上海葡籍外轮(这条洋轮来往于上海与山东胶州湾之间)做水手替班。由于贝锦泉好学勤奋,生性豪放,很受德国籍大副凯弟尼的赏识,成为其得力助手,学得了较全面的远航驾驭能力。但3年后,原水手病愈复职,贝锦泉只得怏怏回乡。

若干年后,在沪的宁波帮长辈居然还记得这位身材高大的小同乡,他们在购置“宝顺”轮以后,把他推到了司炮舵(负责炮座和掌舵)的重要位置上,后又被擢为管带。同治五年(1866),浙江巡抚左宗棠赴福建办船政,盛情邀请贝锦泉前去担任新购外轮“华福宝号”的管带。同是轮船管带,“宝顺”轮属民营,“华福宝”轮属官办,这意味着他从此涉足海师官场,且由管带、副将、总兵一路飙升,死后还被追封为建威将军(武一品)。

据贝氏家族人员介绍,左宗棠巡视宁波时曾经留宿于贝宅的桂花轩上。左宗棠很可能就是乘“华福宝号”来宁波的,该轮船正由贝锦泉担任管带。船从招宝山入甬江,然后应爱将之邀访问了憩桥。住了一宿后,左宗棠留下了一副联语:“不可一日无此轩,万事需退一步厢。”前句用晋代名士王之猷赞美竹子可亲可爱之极,到了“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地步,这里只是将“君”字换为“轩”,意指主人非常喜欢这个桂花轩,并且让老夫住了一宿,也属盛情可感;后句套用俗言“万事退作一步想”,只是将“想”字换为“厢”字,“厢”是偏房,比不上正屋,也稍逊于轩,意思是借此劝勉主人:人生宜知足,尤其是在物质享受方面。

史载,左宗棠在光绪七年(1881)从新疆凯旋,擢升军机大臣,先后南下任两江总督或督办沿海军务,其间接受江西巡抚德晓峰的请求,把贝锦泉从台州海门调为定海总兵,防守镇海前沿阵地舟山群岛。中法战争镇海之役结束后,他被肯定是有功之臣。在1888年冬病逝时,追悼的场面甚为隆重。

贝珊泉:

沈葆桢勉励其多立“米功”

贝珊泉,字铁生,贝锦泉的三弟,生卒年不详。据贝氏后裔回忆,珊泉“享年56岁”。同治八年(1869)底,左宗棠委任贝锦泉为他的座舰“华福宝”轮管带,并要他招募熟练船工,随船学习磨练。在贝锦泉招募的船工中,有一些是镇海人,内就有他的三位胞弟:贝珊泉、贝国泉等。其中贝珊泉最为出色,他从水手干起,逐步提升,至任“超武”号兵舰管带(贝国泉后任“元凯”轮副管带)。贝锦泉升任舟山总兵后,贝珊泉任“超武”轮管带,在镇海口之役“与有力焉”,擢升为水师总兵、候补副将。

沈葆桢有副赠联送给贝珊泉,它本来悬挂在“超武”号轮上,横匾“四海镜清”,联语是“铁生将军如米功,海域靖晏万民颂”,“铁生”是贝珊泉的字。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出身翰林,在外放任知府时,即深得左宗棠器重。左宗棠被急调为陕甘总督时,临行上疏,要求朝廷将沈葆桢调入福建,担任船政大臣,继承他的未竟事务,说此任“非其莫属”。沈葆桢也不负所望,及时建成了福州船坞及机器厂,新造船舰达20艘,且把它们分布在各个港口。他对文化基础较差的贝锦泉、贝珊泉兄弟格外关注,他俩也因此得以提高文化水平。

沈葆桢赠送贝珊泉的联语“如米功”应该怎样理解呢?“米功”的用典出自佛经。佛经曾记载说:有一次,佛徒面对浪涛汹涌,用法术搬来须弥山镇压,但也不见效应。佛陀即从饭碗里拨出一粒米饭,叫佛徒丢入水中,嗨,顿时风平浪静了。《阿含经》所谓“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说的就是这了不得的“米功”。沈葆桢借此典故勉励贝珊泉,要苦练捍卫祖国海疆的本事。

史载,贝珊泉在1885年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即将开战之时,任“元凯号”兵轮管驾,该轮为福州船政制造,编制官兵98人,有前膛钢炮1门、后膛钢炮8门,威力相当可观。“元凯号”守卫在镇海口,屡向法舰开炮,使其难以迫近隘口,因而立有战功,赏为“尽先补用副将”。几年后他病故于家,享年56岁,被清廷追封为“振威将军”。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