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篮球是山里孩子最喜欢的运动之一。
绿意盎然的童第周生物科技室为学生提供了舒适的阅读场地。
鄞州区塘溪镇童村是闻名遐迩的“教授村”,曾走出过以童第周为代表的70多位教授及教授级人物。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该村有着100多年历史的童第周母校赤堇小学,这几年的生源在不断减少,并且出现了本地生源稀缺,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为主的局面。
在地理位置偏僻和经济落后的山村小学,怎样让生源不再流失?怎样让山里孩子学得不比城里孩子差?自从周妙亚担任赤堇小学校长以来,竭尽所能地改善学生学习条件、改变学生学习心态,用爱和责任留住山里的学生。学校已经连续两个学期没有学生转走。
9月2日,记者驱车走进了这所位于鄞州区最东边的小学。
“我们山村校园也能生机勃勃”
从塘溪镇到童村,还需要13分钟左右的车程,镇上只有一条公路通往童村。穿过热闹的塘溪镇,马路立马变窄了,周围也立刻安静起来,巍峨的高山、茂密的竹林、潺潺的河流,把这里装扮得静谧淳朴。绕过两个小山头,再穿过一条隧道,横跨过梅溪水库,童村这个与水相依的村庄终于露出了真实的面貌。
走在童村,如果不是高高飘扬的红旗告诉你这是所学校,若不仔细观察,站在老旧的封闭式铁门门口,根本无从察觉这是一所小学。
村中学校只有一栋三层的教学楼,由于生源不足,去年未招收一年级学生。目前,全校只有3至6年级共4个班级52名学生,其中有44人都是外地学生。周妙亚说,不少家长出于路程、教学质量等考虑,都想办法将孩子安排到镇上或城区的学校去读书。因此,往年每学期开学后,总有不少学生转学。
令周妙亚欣慰的是,今年9月1日上午9时,赤堇小学举行开学式,全校52个学生整整齐齐地站在操场上,这学期没有一个学生转学。“已经连续两个学期没有学生转走了。”周妙亚说。
2013年9月,周妙亚从镇中心小学走进这个山村学校当起了校长,并与所有学生和家长进行了交流,表示将尽自己最大努力带好这批学生。“山里学校条件再困难我也不怕,办法总比困难多。”周妙亚说,她一定尽自己所能让山里孩子学得不比城里的孩子差。
于是,学校有了童第周生物科技室,学生们能耐心坐下来翻阅课外书了;学校有了室内乒乓球室,学生们又多了一个体育活动场地;学校有了简易食堂,学生们再也不用吃凉透的自带便当了;校外有了实践基地,学生们能到户外种蔬菜体验丰收的喜悦……
“这些都是生源流失后多出来的教室,我把它们都利用起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不能让学生心里有失落感。”周妙亚说。
初到学校,看到学生们中午吃饭的环境让周妙亚心里一阵阵地酸楚。在一间空房间里,两条腿残缺的旧乒乓桌架在几张课桌上搭成了学生们的餐桌,没有椅子,一群人只好站着围在乒乓桌四周。第二天,周妙亚便从家里搬来装修时多余的板材,和父亲一起为学生们做餐桌。父亲以前是个木匠,手艺都还在,两人根据古筝的原理,按照学生们的身高,量身制作了5个长约4米,宽半米的餐桌,每个桌子能坐下10个人。同时,将一楼的一间空房专门作为食堂,并且重新粉刷了墙壁,安装了洗手槽,放置了垃圾桶。这样一来,一间简单干净的餐厅就成形了,学生们再也不用站着吃饭了,周妙亚的心也踏实了。
平常,饭菜都是学生们自带的,看到许多学生为了省钱,每餐只吃咸菜、豆腐果腹,从2013年秋学期开始,午餐由正规送餐企业统一配送,荤素搭配,两菜一汤,每周还有一次水果,在营养和卫生方面都有了保障。
童第周生物科技室是一间多功能教室。走进教室,一股清新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几盆绿色植物摆放在书籍之中,让科技室显得生机勃勃。科技室里除了高大的书架上摆满了书,五张菱形课桌上也高高地堆起了各类书籍。学生们课余时间可以在此挑选自己喜爱的书,并培育生态植物。科技室周围还贴了不少童第周名人故事,以此鼓励孩子们奋发向上。
周妙亚还陆续重新布置了校园。教学楼走廊贴上了彩色的道德礼仪故事,遮住了外墙的落漆;楼梯过道上挂着一连串学校各类活动照片,简单的布置,同样能让校园充满生机。
周妙亚常常告诉学生,只有多阅读,多吸收知识,以后才有机会走出大山。
自制“温暖牌”餐桌让午餐变得更有温度。
看到学生们天真无邪的笑容,是周妙亚最开心的事。
“生活中学生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
周妙亚的办公桌和别的老师有所不同,除了教学资料,彩色橡皮筋、铅笔、橡皮、糖果都是她每天必须准备的,少了哪样都不行。
由于学校大多数学生都是外来工子女,父母一大早赶着就去上班了,根本顾不上给女孩扎头发。早读巡查教室时,看到有的女孩的皮筋掉下来,周妙亚就过去为她们扎辫子,虽然没有梳子,也没有太多的花样,但总是比以前舒服多了。久而久之,下课了,总会有好几个小女孩跑来找周妙亚给她们扎辫子。
“给学生扎辫子,拉近了我和她们的距离,我的课前课后总有许多学生围着我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或是拉着我的手问这问那。”周妙亚说,小小的举动让她和学生们更亲近了。
铅笔、橡皮、糖果则是周妙亚专门用来嘉奖孩子的。
发现大多数学生穿得衣服已经很旧,有的人还穿着母亲的衣服来上课,周妙亚便开始找女儿的衣服给学生们穿,若是不够,就自己到市场上扯布给学生做新衣。还拉上弟媳妇做帮手。“你看,这些都是我前几天刚做好的夏装,有连衣裙,还有短裤。自己买布料能保证质量,价格也更加划算。”周妙亚说着,从塑料袋里掏出自己的作品,一件件给记者展示。她说,在做衣服之前,还会大致丈量一下孩子的体型,并把尺寸做的稍微大一些,这样穿得时间能更久。
周妙亚说,生活中学生需要什么,自己就力所能及地为孩子们提供什么。
一次家访,学生乐乐(化名)主动拿出自己的作业本给老师检查,其中有好几张白纸被菜汤洒得粘乎乎的。“乐乐,你的本子都脏了,还有味道呢,怎么那么不小心?”内向的乐乐支支吾吾地解释起来:“老师,我们家只有一张桌子,妈妈一边收拾桌子,我一边写作业,妈妈不小心把菜汤洒在了我的本子上。”听到这里,周妙亚心疼极了,她抚摸着乐乐的脑袋连声安慰。
次日,周妙亚搬来学校一张多余的课桌,让乐乐有了专门学习的桌子。
周妙亚总是这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学生们的生活,哪怕春节期间,也把不能与家人团聚的学生接到家里住。“春节假期,许多学生的父母早早得就去工作了,留学生一个人在家太孤独了。”周妙亚说,从前在镇小教书,就特别关注班里的留守儿童,如今到了村小自然延续了这一习惯。每到过年前夕,周妙亚就给学生家长发信息,统计春节假期期间父母不能与孩子相伴的家庭,接下来,周妙亚便用车把学生们接到自己家里过节。
周妙亚的女儿在日记中真实地写道:“我家的车就是妈妈全校孩子的车,可以随时乘坐;我的家就是全校学生的家,可以随时进出;我的衣服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发现已经被妈妈的外地孩子穿去了。”
“我要带学生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没有父母陪伴,没有娱乐项目,漫长的寒暑假对山里孩子来说意味着一种平静而单调生活的开始。夏令营、旅游、兴趣班……这些词对他们来说,陌生而神秘。
虽然学校与外面的精彩世界相隔着一座座大山,却阻挡不了孩子们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周妙亚一直不遗余力地给学生们创造去山外看世界的机会,带领学生们轮流走出大山。
“山里的孩子更需要拓展他们的视野,这样才会有走出大山的决心,才能对学习更加有主动性。”周妙亚说。
每逢假期前,搜集全校学生的微心愿是周妙亚必须做的事:五年级的吴霞爱好看书,来宁波近7年,特别想去天一阁和天一广场看一看;四年级的姚咏梅,姐妹三个,父母承包种植葡萄,很想去万达影院看一场电影;三年级的戴雨杰想拥有一张公交卡,能坐上驶出大山的公交车……假期里,为学生完成心愿成了周妙亚的重头工作,每个能为学生完成愿望的机会她都不愿意错过。
7月初,周妙亚为学生争取到了参加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彩虹行动”夏令营的15个名额。他们和宁波“小主人”结对组成若干连、排,体验篝火晚会、营员集体生日party、创意饼干DIY、趣味运动会等主题活动。
这是赤堇小学的15名学生第一次离开家,吃住在夏令营。学生们能适应夏令营的生活吗?会不会想回家了?趁着每天晚饭后的营员休息时间,周妙亚就去看望他们。知道学生们的胃口特别好,周妙亚偷偷给他们带去蛋糕、饼干,有限的时间里,周妙亚不停地嘘寒问暖。
职业体验,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一种职业化教育,许多城里孩子都未必亲身体验过。8月5日上午8点,周妙亚带着学校12名学生赶到宁波文化广场进行职业体验。学生们穿着大人的职业装,瞬间变成了一个个小警察法官、小旗手、小厨师、小消防员……随着职业体验的深入,未来的职业理想也在孩子们心中浮现。“我以后要当医生,周老师生病了我就能给你治了。”“我要学烧菜,过年了请周老师来我家吃饭。”一路上,学生们簇拥着周妙亚,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14年寒假,周妙亚还联系了宁波市文化培训中心的一位董老师,让学生们免费参加了2天的航模培训,腊月廿五、廿六两天,天气非常寒冷,周妙亚硬是领着20个孩子乘公交车来去。
到山外看世界的机会毕竟有限,趁着假期还未结束,周妙亚提早上班,开放学校的图书馆,好让留在山里的学生随时能来这里看书,丰富他们的假期生活。
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周妙亚还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和帮助山里的孩子。今年5月,周妙亚跟团市委联合启动了留守儿童关爱驿站。山区的图书资源缺乏,2013年10月,周妙亚向团区委申请了4万元的图书资金……
“童第周自强不息的精神长留于此”
赤堇小学的前身是冠山小学,童第周、画家沙耆、财会专家夏俊誉等名人都曾在此校就读。正是童村名人辈出,使得当地人对教育事业十分重视,更有“学校兴则童村兴,学校撤则童村衰”的说法。该校的学子也受“教授村”文化氛围的熏陶,学习兴趣浓厚,成绩优秀。
周妙亚自豪地告诉记者,年年高考取得高分的赤堇学子,总能占到整个塘溪镇的近一半。“今年村里有两人高考上了第一批分数线,我们小学就有2个呢。”
2008年赤堇小学校舍被全部鉴定为危房,而这几年学校的生源又确实在不断减少,学校可能面临撤并,不复存在。
塘溪镇有关部门认为,除了校舍被鉴定为危房之外,随着塘溪全镇政治、经济、文教的中心逐步向塘溪镇区转移。童村常住人口急剧减少,直接造成赤堇小学大量生源外流,班额严重不足,学校保留困难重重。
虽然不知道学校未来怎样,但毕业于这所学校,对学校怀有深厚感情的周妙亚始终只想着做好眼前的事,尽可能为这里的学生多付出一点。“当下我能做的就毫不保留。不管学校未来怎样,能肯定的是,赤堇小学100多年的历史肯定不会被抹杀掉,童第周先生以顽强的毅力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会在此长留。”
吴彦 桂珍燕/文
吴彦 夏斯涵/摄
女儿日记里,母亲是什么模样?
你是一棵大树
守护学生的梦
我常常想,在妈妈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些什么呢?
我猜,在妈妈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一所大大的学校。妈妈是一名山村小学的老师,那个山村学校很小,经常被我戏称“袖珍”。但我知道妈妈的内心深处却很丰富,她一直希望这所山村小学能越来越美,她的学生能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有明亮的教室,有整洁的食堂,还有各种先进的设备……
记忆中,妈妈总是为学校的事忙碌着。晚上醒来,妈妈的房间里仍然透出温暖的灯光,那是妈妈还在备课。我不是妈妈的学生,她不给我上知识的课,却经常给我讲做人的理。所以,妈妈,您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一所大大的、漂亮的学校吧?
母爱深处,妈妈心系她的留守孩子。我家的车就是全校孩子的车,可以随时乘坐;我的家就是全校学生的家,可以随时进出;我的衣服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发现是被妈妈拿去给学校的外地孩子穿了,还有我找不到的彩色发夹以及还在玩耍的玩具。
妈妈就像赤堇小学门口那棵有着50年历史的香樟树,不论晴雨,不论寒暑,都默默守护着校园和校园里的孩子们。我的妈妈,一直用她的怀抱温暖着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在妈妈这棵大树下,风雨不再侵扰学校孩子们的酣梦。
妈妈,我知道你的内心深处有着好多好多的爱,这些正能量就像寒夜里的灯火,温暖又坚定,带给山里孩子幸福与安心。而在我的内心深处,妈妈,你是一个好老师,更是一个好妈妈!
华星辰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