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窑的时候瓦片被一双双手接力传递出去。
余耀其除了窑工的身份,还喜欢文艺活动,在很多文艺演出的现场,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比如吹口琴,踩高跷等。
窑里的温度一般有40℃左右,人站在里面不动,汗水都会往外冒。
午饭前,窑工在小湖边洗去一身灰土。
短暂的午饭时间是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光。
因为鼻梁上的眼镜,余耀其在一帮灰头土脸的同事中显得格外显眼。他今年53岁,是所有人中最年轻的。
“等我们干不动了,就不会有年轻人愿意来干我们这一行。”余耀其的话得到了其他人的赞同。
余耀其等人工作的瓦窑,位于慈溪杜湖附近,延续的是最为传统的生产方式,要历经挖土、水牛踩泥、砌坯、烧烤、出窑等工序。
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出窑”。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卖”的主要是体力。
余耀其的同事,今年60岁的何知德说,开窑后,窑内温度很高,一般要晾上三四天,他们才能进去搬运瓦片。
尽管如此,窑里的温度一般也有40℃左右,人站在里面不动,汗水都会往外冒。
比汗水更令人难以承受的,是人在里边呼吸,粉尘就像浪潮一样袭来。
采访当天,下着蒙蒙细雨,是夏日里难得的凉爽日子。可一个上午下来,工人的身上、脸上早已被汗水浸透,而且都是黑漆漆一片,压根看不出他们的样貌和年纪。
对于工人们来说,短暂的午饭时间是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光。用一张破旧的手推车当桌子,所有的菜都是老板提供的,有红烧鱼、酱蟹、花生、土豆、豆芽汤、苋菜等。
最重要的是有酒喝。13个工人几乎人手一瓶啤酒。一口酒,一口菜,彼此之间互相开着不咸不淡的玩笑,缓解一个上午劳作的乏力。
尽管“出窑”处于所有工序尾端,但同样也是看天吃饭。晴天时,砖坯干得很快,灶里也就不会断货。若是遇到雨天,没有干坯,工人就基本处于停工状态。
一个窑一次能烧制17万张瓦片。“差不多一个月工作一个星期左右。”何知德说。
工人每个月的工资大约是2000元。虽然这能够满足他们日常生活所需,但毕竟年过六旬,他们考虑得更多:未来的养老,还有孩子们的婚事。
工人们现在干得热火朝天,但他们心中都很明白:用不了多久,这种仍靠水牛踩泥烧瓦的行当,就会走入历史。
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其他赖以为生的技能。所以他们没有放弃种田,不在窑里干活,就在田头干活,为的就是给自己的将来留一条生路。
记者 石承承/文 记者 戚颢/摄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