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变迁
从产业主导到产城共融
“路面坑坑洼洼,周边环境脏乱差,路上还奔跑着无数集卡”。北仑中心区主干道泰山路一度为人诟病。5年前,北仑投资3.6亿元将道路周边高压线下地,并在道路两侧见缝插绿,面貌大为改观。前不久,泰山路提升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北仑迎宾大道”有望再次华丽转身。
泰山路的变化,折射出北仑从临港工业基地向现代化宜居新城的变迁。
“城不像城,村不像村”,这是以往不少人对北仑城区的印象。由于历史原因,北仑城市建设曾大大落后于经济发展。2011年开始,北仑全力推进“一区三城”建设,即中心城区、滨海新城、滨江新城和中央生态区的规划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区域形象、打造城市品牌。
昔日小城,化蛹成蝶。如今的北仑,高楼鳞次栉比,城中四季绿意盎然,商务、居住、文化、休闲等现代都市功能基本完善。
正在快速崛起于东西两翼的滨海新城与滨江新城,与北仑中心城区遥相呼应。
作为我市重点打造的六大新城之一,滨海新城的开发建设,仅整体规划就耗时两年。决策者先后请来全球顶级的设计师和智囊团出谋划策,提出“港城融合”的规划理念,由此前单一的“港”,转向生产与生活并重的“港城”。
如今,一大批高端房产项目入驻,滨海国际合作学校、中国港口博物馆、滨海新城医院、千米沙滩、游艇基地等一批功能性项目相继建成和快速推进,让滨海新城迅速聚集起人气。
“过去,北仑的产业和城市被分割开来,无论是新城还是老城,未来的方向都是走向产城融合。”北仑区委政研室主任蔡骋宇这样描绘未来图景:区域内产业发达,人才集聚;城市功能完备、环境优美;产业更好地依附于城市,城市则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
生态变革
从要素倒逼到“生态拐点”
邬忠舫和贺建良同为北仑发改局副局长,不同的是,一个主攻节能降耗做减法,一个则力保产业发展做加法。看似不“同道”,却同坐一间办公室。
今年上半年,为破解工业发展中的要素、技术等制约,贺建良提出对近560家规上企业全面“体检”。根据万元增加值能耗、产出贡献、行业领先度等指标,划定“扶持提升类”、“限制扩张类”和“倒逼转型类”三大类型,从而建立梯度用能、预算管理的能源配置体系。
同一张体检图,邬忠舫则作了二次利用。“根据这张图,我可以掌握哪些企业需要扶持,哪些企业需要控制。”邬忠舫分析一语中的:“贺局的职能是把产业分母做大,我的职能则是把耗能分子做小,看似矛盾,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要素倒逼,使得北仑加快迈向生态转型之路,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新一轮区域战略转型中,北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加速迈向生态自觉。从2011年开始,北仑实施“3个30亿元”生态提升改造工程。严守环保“一票否决制”,每年不惜牺牲30亿元工业产值,强势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关停搬迁企业120多家,力求在空气质量、内河水质改善和绿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以太白山系为依托,沿着九峰山脉,北仑正倾力打造150平方公里的中央生态区。这个全新的概念,正在逐渐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感受绿色带来的惬意。
近几年,北仑新增绿地面积1300多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2.5%,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5平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6年在90%以上。推门即景,在北仑已不再是梦。
威琅集团华东运营中心总经理唐晔是一名“80后”创业者,6年前从苏州来北仑进行二次创业。“这几年北仑发展很快,我的生活却一天天慢下来。”唐晔感慨,北仑的确在变绿变美,“白天经常能看见蓝天白云,晚上经常能看见满天星星”。
近5年来,北仑区生产总值从423亿元增长到920亿元,而作为生态环保控制的重要指标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却分别从1.3万吨、15万吨下降到0.8万吨、4万多吨,迎来历史性的“生态拐点”。
宁波日报记者 厉晓杭 北仑记者站 金旭孟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