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秀水街区:千年古城的“民居博物院”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10-19 08:26:57   稿源: 宁波晚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秀水街区:千年古城的“民居博物院”

桂芳巷陈禄房

秀水街区:千年古城的“民居博物院”

横河街民国建筑上的精美图案

秀水街区:千年古城的“民居博物院”

广仁街清代建筑四龙护春窗花

秀水街区:千年古城的“民居博物院”

秀水街吴宅里的精美窗花

秀水街区:千年古城的“民居博物院”

梧桐成荫生活气息浓厚的广仁街

秀水街区:千年古城的“民居博物院”

大桥街上的清代建筑徐宅

主讲人陈鸿

长期从事机关工作,曾在市、省、国家级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过近百篇文章,有关作品多次获奖。近年来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宁波传统文化,所涉领域较广,发表多篇地方史志文章。

海曙区秀水历史街区,是宁波老城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历史街区之一,如婉约的江南女子忠实地记录着古城的千年变迁,承载着许多宁波人的共同记忆和无限情感。在不同年代古建筑相继消逝的情况下,这里仍如博物院一般成片留存着这个千年古城的“民居群落基因”。目前,秀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已经出台,并向市民征求意见。

悠远的街区历史

秀水历史街道雏形源于唐代,与宁波城始建几乎同步,跨度长达1100年历史之久。

唐代长庆元年(821),由于战乱使建于小溪(现鄞州区鄞江镇)的州治城毁,明州刺史韩察将州治迁至三江口,在鼓楼一带建成“子城”,即官府衙署驻地。唐代乾宁五年(898),为防御外敌入侵,保护城中百姓的安全,时任刺史黄晟在子城外复筑18里外城,史称“罗城”,大约在今环城马路内。子城和外城的存在历经唐、宋、元、明、清。

从晚唐建城开始,镇明路、鼓楼城门成为纵贯宁波老城区南北中轴线,并连接东西走向的数条街巷,西大街、东大街(今中山路)将外城池分为南北两部分,构成了延续千年的基本格局,甚至影响至今。中国古代城市大多有类似以中轴线对称分布的城市格局,并形成若干功能区,体现了“居正不偏、不偏不倚”的传统儒家中庸思想。在子城以西主要是达官贵族的宅邸,子城以东主要为商贸市场。在中轴线镇明路以西,月湖区域以上层社会人士居住为主,间以庙宇、书院等重要宗教文化设施,在中轴线偏东则是平民的居住坊里和商业。而秀水区域作为子城之北,南接子城北枕罗城,秀水街区东临和义门,西近永丰门。当时已经陆续有百姓居住,相对其他几个区域,区位略显偏僻,居住规模并不大,当时统称“北城之地”。“北城之地”历来以居住为主的区域,而且逐步形成城北最重要的居民区,一直延续至今。

从北宋天禧二年(1018)起,明州的府学(官办教育机构)、孔庙一直设在如今的中山广场内,府学、孔庙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南侧与府治、府学和孔庙毗邻,秀水街区被当时的世人称之为“地近文魁连秀水”,迁入居民日益增多。但不幸的是北方金军大举南侵,攻占江苏浙江一带大片城市,于建炎四年(1030)占领当时的明州。由于明州人民奋起抵抗,致金军伤亡重大,且掩护了宋高宗从明州出海外逃,金军恼怒异常,占城后疯狂屠城,城中居民基本被杀光,城中房屋几乎被烧成灰烬。这场浩劫中,秀水街区成为一片焦土。

积数十年后,迎来了南宋王朝,这成为秀水街区大规模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宋王室迁都至临安(今杭州)后,由于临近京师,当时的明州城由偏安一方的小城,一跃成为南宋王朝重要的商贸港口城市,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城市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根据南宋《宝庆四明志》记载,当时明州城内已经有51坊巷之说,诸多仓、场、库、务、局、院、坊、园等机构设置于坊巷之中,商贸发达,经济繁荣,教育兴起。由中原连年战乱而南迁的北方移民,纷纷涌入宁波,大量北方外来居民定居秀水街区,替补了原来土著居民,于是秀水比以前更热闹,由较静僻散落的居住点而形成屋椽连片、居民众多的重要街区。

街区内的名门望族

元代初年,当时的庆元城池一度被朝廷下令损毁、废弃,几十年后复建。由于宋末元初的连年战乱,城中居民大量流离失所,府城城池经历了废弃与复建,大量公共建筑与民居损毁。在这一背景下,原作为秀水街区南侧的贡院位置(贡院是原来会试的考场,即科试取进士的重要地方),开始为倪姓大族占据。倪氏家族自宋先移居鄞县,从元代开始,倪氏中人被封万户之长,后官升至浙东宣尉司元帅兼海道漕运,家族日益显赫,财力雄厚,遂成为当时城中之望族。中国人一向有以宗族为纽带而聚居的传统,倪氏家族相中秀水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在此繁衍后代,大兴土木,建造了万户府及花园,时称“倪家花园”,占居街区南侧近四分之一的土地。其后人倪豫又建“介石园”,宅名“桂芳第”。倪氏子孙聚居七百多年。新中国成立后倪氏后人大多分散居住,但至今仍有倪氏后人居住。

过去广仁街民间流传着“街北孙家人,街南徐吴姓”的说法。明代,官府对城防进行了大规模完善与整修,城市的基本设施更加完善。明朝万历年间,孙氏迁到现广仁街孙家巷一带,经数百年间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渐成宁波一大望族。传言当年是孙氏祖先出了位状元,富贵后买地大兴土木,建造了多达32个院落,左右都带有花园,从永丰巷至孙家巷均为孙家院落,并且在巷口有牌坊,东侧建有孙家祠堂———纯德堂。由于在当时占地极广,气派非凡,声望极高,故人们都尊称孙家人为“纯德堂孙氏”。可惜1962年,一场大火把部分孙家院落化为灰烬。

清代初期,经过战乱后的大规模建设,宁波城街巷巷格局已经定型,大街27条,巷150条,格局形态完善。当时的闽商在宁波非常活跃,来自福建的商人吴氏家族,在商业闹市的药行街开设木材行。这是福建商人的传统优势行业,当时福建商人的木材行遍及大江南北。经过吴氏门中几代人的努力,生意日益红火,积累了大量财富。吴氏在广仁街南边买地建房,并购入旁边的周姓官宅,算是在宁波城扎根落户了。在其后数百年间,吴氏家族商业人才辈出,生意始终兴旺。民国时期,吴氏后人顺应时代朝流及时转型,大胆投资新兴近代工业,获得不斐成绩,又在老宅东侧建造了中西合璧的建筑。

广仁街东南的徐氏家族是甬上之百年名门望族,家族历史背景深厚,人才辈出。在明洪武年间,徐氏先祖世袭宁波卫百户之职。清兵入关执掌政权后,徐家弟子不忘为旧朝之人,遂弃官改习医术,就在广仁街的家宅附近开设药铺,做起了医病救人的行当,遂成宁波城有名的中医世家。徐氏药铺当时在广仁街乃至整个宁波城都是非常有名的。随着时间流逝,又有徐家后人从政,在清代官居统辖浙东三府一厅的宁绍台道署之后,被世人敬称为“道后徐”。民国以后,徐氏后人陆续外迁,另谋发展。

 [1] [2] 下一页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