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山镇的沈大伯和钟阿姨是夫妻,都已年过六旬。因为轻信同村人,出借的11万元存款要不回;做“担保”帮助借的20余万元也追不回。如今,夫妻俩的积蓄被掏空,还面临着被“债主”追债的窘境。
小沈和沈大爷是同村。2012年,小沈向沈大爷诉苦,称自己做生意缺少资金,周转不灵,希望沈大爷能借点钱给他。看小沈为人本分,又是同村,沈大爷先后将自己的11万元积蓄借给他,双方约定了利息和借款期限。
可是,还款日过去了,小沈迟迟未还款,说好的利息也打了水漂。沈大爷只能盼着小沈的生意红火,早日把欠债还上。
与此同时,因为借款,小沈的妻子小马和钟阿姨日渐熟络。小马时不时地上门找钟阿姨聊家常,也会买些生鲜、水果等孝敬钟阿姨。
性格开朗的钟阿姨敞开心扉,像对待女儿一样对待小马。
听说小马的女儿要出嫁,办“嫁妆”缺钱;小沈做生意不顺利,缺少资金。看到小马的难处,善良的钟阿姨先后找朋友帮小马借了20余万元。而这一切沈大爷并不知情,她的子女更无从得知。
直到去年下半年,因为小沈和小马夫妻一次次地违反还款约定,债主们拿不到钱,只能找到钟阿姨,其中还有拿着假借条上门的“债主”。此时,钟阿姨知道借钱这事怕是瞒不住了,连同沈大爷的事一并告诉了女儿。
今年1月,沈大爷在女儿的帮助下向余姚法院起诉。法院判决小沈及其妻子归还借款。但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法官赶到小沈家,发现早已人去楼空。对小沈的个人财产进行查控,也没有发现任何可执行的财产,案件陷入僵局。
后记沈老伯的女儿在采访中告诉记者,父母双双被骗,一部分原因是太善良,容易相信别人;另一部分原因是自己作为子女缺少和父母的沟通,导致父母有事不愿也不敢跟自己说。
而作为本案的执行法官,同样感慨良多。近年来,余姚法院执行过不少民间借贷案,和沈老伯夫妇一样,被告大多看中有积蓄的老年人,通过探望老人、陪老人聊天等方式,弥补老人因儿女不在身边的寂寞,待与老人熟络后,利用他们的同情心、善心达到借钱的目的。
有些老人比较热心,不但将自己的存款外借,还向其他亲朋好友借款转借给被告,或作为担保人帮助被告借款。在这过程中,一旦被告“跑路”,这些老人有被转为被告的可能。
记者许鸿晶 通讯员卢文静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