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是第十五个中国记者节,本网刊发衢州日报5月30日长篇人物通讯《徐锦庚:行走在追梦的路上》,以纪念这个属于我们记者的节日。
徐锦庚,籍贯浙江省江山市,生于浙江省开化县,1981年入伍,历任海军潜艇学校学员、海军政治学院学员、连副政治指导员、连政治指导员、某潜艇部队政治部干事。1995年转业到宁波日报,历任记者、农村部副主任、农村部主任,后任光明日报驻宁波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驻宁波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驻西藏记者站采编主任、人民日报驻西藏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驻山东记者站站长,现任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正厅),兼任山东省记协副主席。
2005年8月,徐锦庚(左)在拉萨采访孔繁森收养的孤儿贡觉曲英。
2005年8月,徐锦庚(左)陪同外交部长李肇星参观布达拉宫。
衢州日报记者许彤
他从深山冷岙走出来,迈向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先是投笔从戎,继而弃武从文,栉风沐雨三十载,从遨游大洋深处的潜艇,登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从一个爱做文学梦的年轻水兵,成长为闻名遐迩的大报记者,抒写了“可下五洋捉鳖,可上九天揽月”的丰富人生。
他,就是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徐锦庚。凭着一支灵巧之笔,他砥砺前行,让一个个美梦成真。
从“最小”到“最大”——
《懒汉治村》引发强烈冲击波
徐锦庚的报告文学《懒汉治村》(刊登于3月19日人民日报),让三月的中国文坛和媒体很精彩。
“懒汉非懒汉。懒汉乃小名,大名徐樟顺。懒汉与我同村。村在浙西开化,一听村名,便知是深山冷岙:东坑口……”徐锦庚将焦点对准中国最基层的村官,把一个人糙心细、有些狡黠但不失公心的基层村官刻画得灵动可爱,尤其是语言极富特色,十分精炼,使用大量俗语俚语,轻松,活泼,诙谐,信息量非常大。
当天,数十位媒体同仁、知名作家评论家纷纷给作者打电话、发短信、发微信,赞扬作品:语言有特色、文字见功底、内容接地气。
中国作家协会将这一版的人民日报张贴在食堂门前,大家都围着看,纷纷叫好。这份报纸一直贴了近两个月。
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理论处处长李朝全的评价精当:“现在,大多数的报告文学,只有报告,没有文学。《懒汉治村》的语言,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炉火纯青。”
山东枣庄学院副教授、作家杨传珍以《乡绅传统的复活与提升》为题,解读作品的意义:“中国农村的长治久安、资源环境等问题,都呼唤乡绅传统的复活。然而,已经断裂的乡绅传统,要重新延续,却非一日之功,徐锦庚的报告文学回答了这一问题。”
作品发表当天,网友们跟帖留言一片点赞。
也是在同一天,浙江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动态》即以《人民日报刊发报告文学<懒汉治村>,为浙西开化村官徐樟顺立传》为题,向省领导呈报信息。
这篇报告文学引起浙江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3月21日,省委副书记王辉忠作出批示:“选好选准村级班子一把手非常重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好好宣传这个典型。”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鲍洪俊按捺不住激动心情,作了一段长长的批示:“《懒汉治村》为浙西开化村官徐樟顺立传,灵动鲜活,隽永酣畅,气韵沉雄。作者徐锦庚是开化籍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我曾经的记者同事。此文让中国最小的‘干部’登上中国最大的报纸副刊,是锦庚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的职业大境界,也是浙江新闻人的职业标杆……我们应当学习徐锦庚此人此文,情系小人物小事件,书写大文章大境界,这样才能共建共享浙江新闻界人才辈出、新闻事业蓬勃繁荣的大气象。”他还要求,“请浙江日报转载,请浙江卫视、浙江之声以‘最美浙江人’和广播剧播放此文。请省记协将我的这段话和此文作为‘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材料引印全省新闻界。”
3月28日,浙江日报也罕见地以整版篇幅,全文刊登《懒汉治村》。
前天,就在我电话再度采访徐锦庚时,又听到好消息:《懒汉治村》已被《新华文摘》确定选用。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