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穿山半岛上的穿山村:以碶闻名 又以碶兴港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11-09 07:25:03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穿山半岛上的穿山村,以碶闻名,又以碶兴港。

  兴港的首功当推督造穿山碶的宋庆历年间(1047)鄞县令王安石,时北仑属鄞县管辖,谓之东乡。史书上曰:王安石“凿山为之,筑堤捍浦为河,于堤西石岩凿三窍为碶。”王安石所凿的山为现在穿山村西侧的碶头山,筑堤捍浦为河,就是现在的芦江河,而穿山地界正是芦江水系的入海口。

  王安石治“咸”成功,百姓得安居,乃造福一方。北宋崇宁三年(1104),北仑建立了范围包括长山、穿山盐区的清泉盐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穿山盐场成为当地三大盐场产量之最,产盐为当时县辖内东管乡、西管乡、灵绪乡、崇邱乡、灵岩乡、泰邱乡、海晏乡等七乡之首。后几经改造并重建,使穿山碶成为当地拒咸排涝的海口“守护神”,历史上的穿山人民正是得益于穿山碶,解除了海潮侵袭,穿山因此成为鱼盐米之乡。

  而与穿山碶相伴的老穿山港,位于现在的北仑区柴桥街道穿山村和大湾村之间。老穿山港南向以柴桥为腹地,北向紧邻东海黄峙江水道,隔海与大榭岛相望。历史上,老穿山港不仅是声名远播的黄金水道,船舶避风港口,而且还是当地重要的贸易商埠,兴盛了数百年。

  《镇海县交通志》上说,穿山的航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期间:“南宋时有渡船通昌国(今定海),是明州州治与昌国县之间的水上通道之一。”有史料称:穿山港明时称黄峙江,为大陆通舟山群岛要隘,系避风贸易良港。《镇海县志》记载,清末光绪至抗战前夕,穿山港航运业兴盛,光绪二十八年(1902)始建永川轮码头,这是穿山港历史上最早建造的码头,为客货两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又建起了平安码头,开始为平安轮靠泊,后至民国时期大华、穿山、姚北等轮船,也靠泊平安码头。宣统二年(1910)可贵码头建成,可停泊千吨级木质趸船。那时的穿山港码头,分别被宁波永川商轮公司、上海平安商轮公司、上海可贵商轮公司所使用,商轮往返于上海、定海、石浦、海门(今台州椒江)、温州等地。

  新中国成立至1985年这段时间,老穿山港依旧繁华。老穿山港有码头16座,泊位29个,靠泊能力7750吨,也可靠千吨级轮船。并且有定期航班,往返于舟山定海、沈家门、栅棚、六横、虾峙、桃花岛等地,年客运量近8万人次,货物运送16万吨,是舟山诸岛连接大陆的重要海上通道。

  老穿山港的兴盛,使紧靠码头的穿山村成了历史上的商埠重地,就连当时有“小宁波”之称的商埠重镇柴桥,很多货物都是从穿山港出入的。当时,数百米长的穿山道头街头两侧,开起了多家饭庄、旅社、南货店和各种服务于客商、渔民的店铺。盛夏时节,就连位于道头街中间的一座老凉亭,也挤满了人,交流生意的、讲小道消息的、纳凉的,热闹非凡。紧邻码头的道头口,还成了各类鱼货的集散地,尤其是风暴来临前,渔船靠港避风,穿山道头更是人货混杂,整条小街充满了浓浓的鱼腥味。直至上世纪初,鱼货仍是穿山码头最重要的货种,有鱼行代理来港渔船的鱼货销售业务。收购的鱼种包括黄鱼、带鱼、鳓鱼、海蜇、鳗、蟹、青占鱼、马面鱼等,渔船主要来自舟山的桃花、虾峙、六横、蚂蚁、定海、岱山等地。本地产的一些农产品,像粮棉、茶叶、萝卜干、金柑、笋、杨梅等,则通过老穿山港外销。

  关于穿山,清朝著名文人姚燮写了一首《穿山》诗赞道:“犄角连三县,鱼盐冠七乡。海潮通暗浦,天壁拓明堂。地到无垠绝,民知守业良。忽飘云外雨,槲叶共纷黄。”□宁波晚报 石志藏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