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呼应“小寒大寒,冻成冰团”这句老话,近期一直走阳光路线的天气突然杀出个强冷空气。看眼下这天气走势,“冻成冰团”是分分钟的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因此小寒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天渐寒,尚未大冷。
不过,都已经叫了“寒”的名,而且眼下“二九”过半,“数九寒天”中最冷的“三九”也落在了小寒节气期间,好像再怎么冷都是理所当然的。
“小寒胜大寒”的民间说法,也不是毫无根据的。
西北风一紧,天一冷,人好像也不由自主地跟着懒洋洋起来。
民谚说得好:“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个道理浅显得恐怕连3岁孩童都懂,可要做到蛮不容易。
其实,属于小寒的锻炼方式还蛮多的,像踢毽子、跳绳,还有“斗鸡”(盘起一腿,一脚独立,相互对斗),不用特定的场地,在自家楼下,甚至在屋里厢都能进行。
温度跌到个位数,甚至“冰点”,人不仅懒得动,就连食性也跟着“懒”起来。不信?拿个苹果给你,一口咬下去,那股凉劲,顺着牙缝就往心里钻。
偏偏有种水果,眼下是最好吃的,那就是荸荠。冬至到小寒,是荸荠糖分含量最高的时候。
荸荠,通常你在菜市场或者水果店看到它时,原本就紫得发黑的外皮上,往往裹着一层泥,毫不起眼。
可刨去皮,扔进嘴里,却又是脆生生、水灵灵。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自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喜爱荸荠,自然也是因为它“争气”。
好吃是毋庸赘言的,荸荠素来有“地下雪梨”的美誉,在北方更是被视为“江南人参”。
还有它的模样。周作人在一首小诗里就曾写道:“小辫朝天红线扎,分明一只小荸荠。”看起来写的是孩子的天真烂漫,透露的却是荸荠的俏皮模样。
明代王鸿渐的《野荸荠图》称:“造物有意防民饥,年末水患绝五谷,尔独结实何累累。”说的就是造物之妙,纵使稻谷受灾,同在田里的另一样作物———荸荠,却能结实累累,供人充饥。
《中药大辞典》讲荸荠性味甘、微寒,有温中益气、化痰止咳、明目清音、消食醒酒的功效。发烧的病人可多食,既清热生津,又可补充营养。
荸荠的“讨喜”远不止于此。
在我们这里,它通常只是被作为一种时令的水果。它的上市,顶多也只意味着天渐寒。不过在老北京,荸荠也被读为“毕齐”或“备齐”,取的是年货都“备齐”的谐音。东南商报 记者 石承承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