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油菜花蜂场扎营
在甘肃洋槐花蜂场采蜜
吕国峰正在采蜜
□记者 王紫宁
“已经好几年没回家过年了,今年想回家看看,蜂箱没地方放,就放在这里。”日前,记者在尚田镇方门村一高架桥下,见到了吕国峰一家和他们养的蜜蜂。
记者数了数,桥底下有近200个蜂箱,离蜂箱不远的地方,搭着一个铁皮帐篷,这就是他们的家。养蜂人四海为家
吕国峰今年69岁,20岁不到就开始以养蜂为生,40多年里,他一直都在“追花”,哪里有花就把蜂箱搬到哪里。“一开始只有五六箱蜜蜂,跟其他蜂友一起,坐火车运蜂箱。”吕国峰说,刚开始他孤军奋战,一个人辗转内蒙古、四川、甘肃,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路上。在吕国峰记忆里,他几乎没有舒舒服服在家睡过觉,简易敞篷一拆一搭,就是生活的全部。
吕国峰的妻子高月琴比他小10岁,甘肃临洮人,是吕国峰在当地放蜂的时候相识的。结婚后,原本在家务农的妻子也跟着丈夫开始过上了“四海为家”的生活。追着花开到处驻扎
“过年后我们就又要出发了,先到西南方向的四川,四川盆地的油菜花已经开了。等那里的油菜花开过,甘肃青海的油菜花又黄了,然后洋槐花也接着开了。”40年过去,吕国峰几乎成了活地图,什么地方什么季节开什么花他都了如指掌。“我们不能停,每个地方都最多待一个半月,等花谢了就马上赶到另一个地方。”
吕国峰的大儿子吕江临今年29岁,5年前跟着父母一起养蜂,父母漂泊的养蜂生活在他看来,实在太辛苦了。“我们会选择一个距离水源近的地方驻扎下来,因为没有电,生活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吕江临说,第二天一早就要起床,首先要查看蜜蜂的状况,把它们放出去,中午稍微休息一下,晚上再检查一遍,二三天取一次蜜。
记者进到帐篷里看了看,两张床,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还有一个太阳能发电器。吕江临说这个发电器还是他们最近才购置的新设备,可以让电灯亮起来,而其他的生活设施还是跟20年前一样简陋,没有丝毫改善。“每次出门,我们都要带上百斤米和其他的一些食物,在蜂场,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吕江临感慨地说,这5年他收获了很多,好像一下子成长起来了。想有个安稳的家
说到蜂蜜的销售,试图改变父辈传统方式的吕江临一下子打开了话匣:现在有专门的蜂蜜收购中间商,他们把采蜜用的大空桶放在蜂场,桶装满了,我们就通知他们来收,价格很低。”在吕江临看来,这样的生产、销售方式又累又被动,有家不能回,收购价格又不随市场左右,收成最好的时候,一年收入也就10多万元。
2年前,吕江临试图通过网络销售的方式打开销路,可收效不佳。“我们的蜂蜜品质好,吃过的都会有回头客,可零售对我们这样没有办法搞营销的养蜂人来说,非常困难。”吕江临告诉记者,父亲已经69岁,再过2年就要退休返乡了,父亲希望他能子承父业,把养蜂事业继续下去。“我想继续养蜂,可我必须改变现在的模式,不用四处漂泊。”吕江临觉得,要把养蜂事业继续做下去,必须形成收购网络,让每个采蜜点都有养蜂人驻扎,再通过网络等多钟方式销售,才能打开市场,让养蜂人有个安稳的家。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