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行走的人
“干点什么不好啊!”因为书店的去留,她和家人吵了一次又一次,丈夫有一次丢下这句话摔门而去。可英子真的觉得,除了开书店外,干什么都不好。
2003年从老家江西来宁波后,英子换了很多工作,2005年她应聘到鼓楼席殊书店当店员的时候,面对满屋子的书,心扑腾直跳。“我没见过多大世面,看这么多书还不给钱,多少收入都划得来呀。”
其间,她也找到过更赚钱的工作,但离开一段时间后又回来了,她喜欢席殊四面大大的落地窗,满屋的书在玻璃的反射下绵延到窗外,让人仿佛置身无边的书海……
2009年前后,网购和电子书逐渐普及,对实体书店产生冲击。向来以“高冷”面目出现的席殊,这次也不得不放低姿态,但一次比一次大的打折力度,依然无法让它摆脱颓势。最终,席殊不得不和寰宇、荷马这些散落在宁波大街小巷多年的实体书店一样,慢慢地淡出公众视野。
英子利用多年在书店工作的资源,在淘宝上开了一家书店。结婚时,她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希望先生同意她开一家书店。这才有了“香樟树”,但小店刚开,就面临夭折。
2010年初,英子怀孕了,早孕的强烈反应让她无力照顾书店,大家都劝她,把书店先放一放。
英子也犹豫过,但是书店在她心里,和孩子一样重要,她舍不得放弃,咬咬牙,就坚持下来了。
女儿樟樟的出生才是困难的开始。当时他们舍不得租房子,一家三口就挤在书架后面小小的空间里。
做个优雅的母亲,一边带娃一边经营书店,让孩子在书香中长大。这只是天真的想象。现实是,往往有客人上门时,英子还在书架后手忙脚乱的哺乳;或者,正聊着天,婴儿的啼哭一声高过一声……
尴尬和麻烦,总是这么具体且无处不在,再加上惨淡的营业额,在先生的催促下,她又一次萌生退意。
2012年春节后,她把孩子送回老家,全身心投入到书店经营中。但书店依旧没有起色。直到她遇到路小灯的团队,在跟踪拍摄的那些日子,她最好一天的营业额也只有96元。
镜头记录下这些锁碎的点滴,英子的丈夫始终没有参与拍摄,直到最后一天才露面,聊了许多肺腑之言。路小灯完全理解他的苦衷:在异乡打拼不容易,宏图壮志在现实的齿轮里慢慢磨,渐渐面目模糊,贫贱夫妻百事哀,这时候谈梦想显然太不切实际。
在片尾,英子有一段话外音,“实体书店的消亡,也许是时代大势,只是依然想做逆风行走的人”。但她同样也听进去了路小灯的劝告:“放一放也好,放下不是放弃,是为了重生。”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