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北仑 正文

孩子在校读书,家长陪读有必要吗?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3-17 10:17:19   稿源: 北仑新闻网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孩子在校读书,家长陪读有必要吗?

漫画徐晓峰绘

北仑新闻网讯(记者 董琳)“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读书”。由此衍生出一个特殊群体——陪读家长,大体指的是为了孩子能成才,而追随孩子并伴读在校园周边的父母。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让孩子考上好的大学、中学,不少父母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照顾孩子,为此,他们选择替孩子打理好一切,只让他们专心读书。

据2012年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中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现象。据记者调查,在北仑,陪读也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陪读家长中,大多数为让孩子少在路上奔波而在学校附近租房。

北仑陪读家长多数在镇海,自己来回奔波

记者通过大量的采访了解到,部分北仑家长选择陪读的现象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为数最多的陪读家长要数孩子在镇海蛟川书院或镇海中学读书的那部分群体了。跟前些年一样,现在在镇海陪读的家长大部分还是选择在学校附近租房,将家暂时搬到了那里,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好好学习。而他们当中,又有很多工作是在北仑,孩子读书几年,他们就北仑镇海来回奔波几年。

如今已经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碶小伙儿小周,提起当年父母的“陪读”,至今还是印象深刻。小周是家中的独子,他自称自理能力不是很强,当年他在镇海中学读书,父母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专门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中饭、晚饭是在学校吃的,下了晚自习回家,早饭在家里吃。”小周说,“有父母在身边照顾,对于我而言肯定是好的,就是他们比较辛苦。”

在北仑的学校附近,是否也存在陪读现象呢?记者从北仑中学和泰河中学获悉,陪读是极少数家长的个体行为,大部分学生都是住校的。记者还了解到,一直以来,确实有些北仑中学的家长为了陪读,在附近美好家园等小区租了房子。而泰河中学校长李华斌告诉记者,他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区,基本没有听说有陪读的。在某事业单位上班的小李,高中就读于柴桥中学。他告诉记者,当年他妈妈就为了他做起了陪读妈妈,在柴桥租了房子照顾他。小李的同事小王并不是北仑本地人,但小王说,她妈妈为了她和弟弟,做了多年的陪读家长,她的爸爸在外地做生意,而妈妈的工作就是照顾他们姐弟俩,当年她在县城上中学,弟弟上小学,妈妈就在县城租了房子照顾他们。

陪读家长的初衷都是为了做好后勤保障,是否有利于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很难说

当然,陪读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有利也有弊。大多数陪读家长认为,他们陪读的初衷就是为了做好后勤保障,节省了孩子吃饭、洗衣服等事情的时间,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尤其对于高三学生而言,时间如金,学习是要争分夺秒的,因此,陪读是很必要的。也有部分家长是担心孩子吃不惯学校的饭菜,部分家长则担心孩子的安全。

就陪读家长的陪读效果来看,在生活方面,确实帮孩子减轻了压力。但当中也有一些家长坦言,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自理能力较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市民告诉记者,她曾经听说,有孩子因为父母陪读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成绩本身不是很好,父母陪读了,成绩还没有提高,觉得心中有愧,思想产生负担。同时,她认为,由于租住,这些学生少了与其他住校同学沟通交往的机会,从长远角度来说,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和未来发展是不利的。

孩子成绩好不好究竟和陪不陪读有没有必然联系?新碶郑女士的女儿曾经就读于北仑中学,他们家虽然在新碶,但离学校有一定距离。于是,郑女士特地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女儿吃住在家里,生活各方面都不用操心。后来,她在高考中考出了很好的成绩。但有了“陪读”,不但没有提高成绩反而高考失利的例子也有不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邬学枚告诉记者,他曾经有个同事的儿子,成绩原先在全区是前几名的,后来考到镇海中学,家长过去陪读,结果高考考得不理想;而他有个亲戚的儿子原来在柴桥中学读书,后来也是家长陪读,学习成绩不升反降。

教育工作者对“陪读”观点不尽相同,但都认为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究竟要不要陪读?对于这个家长纠结的问题,区内教育工作者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李华斌认为,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孩子在小学、初中阶段,年龄尚小,有陪读的必要。要确保孩子在家长或者老师的视线范围内,老师、家长能对孩子的信息形成有效对接。但在高中段,学生有足够的生活自理能力,住在学校也有安全保障,如果个别家长过于操心,担心孩子在学校食堂吃不好等原因陪读,这就没有特别的必要。“不管怎样,家长要从教育的目的出发,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李华斌说。

对于陪读,邬学枚的态度很明确——反对。“从学习的角度讲,学校里学习气氛不一样,无形中有你追我赶的氛围,有利于保持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从生活的角度讲,现在学校的生活条件较以往是比较好的,学校生活也更有规律性,孩子慢慢大了,家长要学会放手,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要一直不放心,不要去陪读。”邬学枚说,打消陪读想法,关键在于转变教育理念。

岷山中学心理老师周璟则认为,陪读个体不同,要具体分析。“到底需不需要陪读,关键一点,陪读是由谁提出来的。陪读应该重在精神上的陪伴,如果孩子某个阶段有需要,遇到一些困惑,特别希望家长陪伴,那么这时陪读是有必要的;如果是受攀比之风影响,要求陪读,那么显然是不可取的。”周璟说,“对于家长主动提出的陪读,如果是低学龄段的孩子,为了培养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家长进行一段时间的陪读,例如3个月或一个学期,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如果家长的陪读以监督、唠叨为主,孩子则易形成较强的依赖。对于专门为孩子做饭、洗衣服的生活陪读,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是不太有必要的。”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自以为女儿学业还不错的中年人,很赞同邬学枚的看法。他认为,父母是否注重阅读学习,是否全身心投入工作、事业,对孩子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孩子明明可以住校学习,年富力强的父母,其中一方却放弃自己的工作去镇海陪读,像这种情况可能会使孩子觉得干事业本身就不那么重要,因而弱化了学习进取的动力。父母在事业上敬业打拼,反而会给孩子正面的影响。他说:“从前我们在镇海中学读高中时,在教室里夜自修,效率很高,从食堂出来散会步回教室,一坐下就能入静,似乎只听得到全班同学的呼吸声,在家里却很难有这样的氛围。学生每天整书包回家会分心,再集中注意力会有个过程。”他还说,家长根本不必为住校孩子的营养担心,过去学生只舍得买一盘菜,现在条件好了,让孩子每顿买一荤一素,再在寝室放一些水果和零食,成长发育的营养早就够了。学生读高中本来自己在学校里就可进行,两周回趟家就可以了。“如果陪读成为一种主流的模式,那学生读书的社会成本实在太高了。”这位中年人最后说。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