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厩越王庙
车厩白茶园
主讲人陈鸿
现供职于鼓楼街道,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市级、省级、国家级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过近百篇文章,有关作品多次获奖。近年来喜爱和偏重地域文化研究,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并公开发表十余篇此类文章。
车厩是紧临宁波母亲河姚江的一个山乡,历史上曾经是慈溪六大沿江集镇,现在由于水运没落而消寂良久。这个古老的小镇,以越王厉兵秣马处和贡白茶的产地而远近闻名,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尚待破解的历史谜团,其中包括车厩为“越王厉兵秣马处”和“贡白茶主产地”的说法。
越王厉兵秣马处
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开展了一场长达35年的战争,越王勾践在被吴王阖闾打败后,卧薪尝胆,在10年后一举消灭了吴国。在车厩民间,就流传着越王勾践在此练兵的种种传说。清末甬上著名文人徐时栋也在《车厩诗》叹曰“得鹿中原仍失兔,天涯历历皆红树。明州江上越王山,秣马人知何处去”。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呢?
查阅史书,车厩古属越国,即现绍兴。《会稽记》、《名胜志》、《雍正浙江通志》、《光绪慈溪县志》等地方史志中均一致记载:“越王勾践于此置厩,停车秣马,遗迹犹存,故曰车厩。”南宋《宝庆志》记载较详细:“昔勾践于此置厩停车秣马,迹址犹存……今车厩山冈上有寨基坪,相传越王屯兵寨,今犹有土垒遗迹存焉。”清代慈溪文人冯全修专门写过《车厩赋》记载了这段历史。
《宝庆志》所言“寨基坪”即现当地人所称的柴基坪,位于车厩村村旁车厩山山顶,海拔近百米。位于山顶的柴基坪相当平整,呈东北-西南走向,长150余米、宽40余米,中间还留着一条小道,相当于两个篮球场大小。据有经验的当地人观测,山顶平地明显为人工平整。平台的东北端有一高土堆,据称为烽火台。柴基坪也被当地称为“越王练兵台”。山下一片广阔的地盘,人们叫它“越仙番”,据说乃越王屯兵驻军处。
从战略和地理位置上分析,此坪北临姚江,南连四明山,东北、正北、西北一览无余,数十里的景物都能尽收眼底,是一处极好的瞭望台。同时,此处有紧临姚江水上交通之便利,且有姚江天险可守,退可隐入四明百里的崇山峻岭之中。此地水草丰饶,林木茂盛,利于造车养马。在2400年前的春秋时期,现在的宁波大部分地方还是海涂,当时车厩北边临海,算是越国偏远的海边,又有山林的隐藏,在此练兵可以掩人耳目。
1997年-1998年,余姚文物考古队员对此山进行了挖掘,发现了不少的春秋时期的文物,其中有春秋时期越国著名的“越王剑”,还发现了若干马槽,虽然经数千年风吹雨打,依然整体基本完整,成为这段历史的有力佐证。
在当地,有许多与此有关的遗迹和传说。车厩原有很多勾践的遗迹,可惜现在大都被毁。当时车厩紧临大海,勾践到了车厩,发现水质过咸难以饮用,就亲自与下属一起挖凿了一口井,人称“越王井”,即使在干旱的年份也是泉水汩汩。该井原址在车厩粮站,现在由于建筑变迁已经找不到了。
越王池在姚江边,随着潮汐水位起落,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水位总是在石阶下方的一点点,如同划了一条船舷般精确,方便洗马洗物。为了纪念越王勾践,后人造起了越王庙、越王殿,甚至把车厩山所在的山脉命名为青龙山。青龙是东方的帝王,这里也是越王发迹成就一代霸业的风水宝地。每年农历八月初六是勾践生日,当地一些老人会集体到“越王庙”祭拜。
同时,当地百姓传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处也在车厩,具体位置就在车厩岙的黄袍枕洞,部分学者和考古人士也支持类似的说法。对于勾践“卧薪尝胆”之地历来争议颇多,有萧山湘湖、苏州、绍兴等多地之说,并且都有一定的证据支持。
我认为,车厩为勾践“卧薪尝胆”处可能性并不大。试想,作为一代君王的勾践不可能长期呆在偏远的车厩而不理朝政。但养马练兵之地证据充分,基本可信。近年来,嵊州、龙游等地出土的若干证据都证明曾经是越王练兵之处。我认为,勾践极可能分散多处驻军,这样不易引起吴国警觉。数年后,将各地训练有素兵士汇集到一处,浩荡北上,一举平吴。
贡白茶主产地
四明自古多产茶,但很少有人知道,曾经在元明两代历时300多年,宁波贡白茶一直居全国榜首。贡茶是古代朝廷用茶,专供皇宫享用,自然质量要求极高。那么,车厩何以成为贡白茶的主产地呢?
据《元史》记载,元朝名将范文虎深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曾任两浙大都督,官至中书右丞。元朝统治者来自蒙古游牧部落,因多食牛羊肉,有助消化油脂的茶叶成为饭后必备饮品。范文虎原为南宋朝廷的殿前副指挥,降元后就任两浙大都督,他一向对宁波望族史氏敬重有加。范文虎路过车厩,拜谒车厩岙史嵩之墓园,发现当地群山叠翠,山泉汩汩,气候湿润,所出产的白茶形味俱佳。范文虎奏请朝廷后,在开寿寺设立制茶局,监制贡茶,形成了以车厩岙的南宋丞相史嵩之墓园为中心的开寿寺、三女山、冈山贡白茶种植与制作区,尤以“资国寺傍冈山所产称绝品”。
制作贡茶对于当地是件极为盛大之事。每年清明前一日,慈溪县令要从县衙赶赴车厩山,亲自监督贡茶制作,直至谷雨制茶结束。县令率众人在墓园祭祀史嵩之丞相,然后开始贡茶的制作,从清明至谷雨十多天时间,由豆蔻年华的处子采摘最好的嫩芽,鲜茶四斤,只能烘作一斤,经茶工十多道流程始成茶。贡茶由官府派专人北上千里送到京城。从元初开始,到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止,宁波上贡白茶长达300余年。车厩每年上贡白茶多达130公斤,成为上贡白茶最多的地区。车厩贡白茶成为皇亲权贵争相品尝的时尚饮品,一时名闻朝野。
由于贡茶量大,所耗民力极大,当地无力负担,逐步出现了到鄞县、象山等地收购茶叶冒充车厩白茶的情况。从慈溪至京城,路途遥远,车马劳顿,百姓和吏役均苦不堪言。慈溪知县如实上报朝廷,请求敕免,终于得到“恩准”。清雍正八年(1730)的《慈溪县志》详细记载了车厩贡茶的盛衰始末。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后,纵然贡茶不再,但四明山北麓茶叶在历史上也一直享有盛誉。清史学家全祖望在《十二雷茶灶赋序》记载了当地白茶,并作诗:“高岗茗草并兰生,制茗当如兰馥清。彻夜经营调火候,全家揉焙到天明。老夫倦睡两三觉,小鸟欢呼千百声。起煮天泉香入口,建溪沽诸浪垂名。”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