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现代性的传递与变异:三个亚洲案例》文献展上,参观者在潘天寿画作前驻足。
(记者 周建平 摄)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陈青 宁海记者站陈云松)由德国ZKM、浙江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宁海县人民政府主办的《现代性的传递与变异:三个亚洲案例》文献展昨起在宁海潘天寿艺术中心展出,该展览着眼于三位在亚洲艺术现代性进程中标杆性文化人物———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潘天寿、日本的东山魁夷,考察其最初的民族文化启蒙、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思考以及对民族传统现代化之路的不同判断。
宁海是国画大师潘天寿的家乡。昨天,回家乡参加开幕式的中央美院原院长、国际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联盟主席潘公凯说,“本次文献展是德国ZKM研究项目暨展览项目《从现代化到全球化》在亚洲巡展的第二站。德国ZKM是欧洲最大的数码媒体艺术实验中心、德国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研究中心,是研究全球化下艺术多元性如何呈现和如何发展多元性的高级学术研究机构。其视觉艺术学术主持、德国人汉斯·贝尔廷上世纪80年代末写的著作《艺术史的终结》影响极大,他是世界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的领军人物。汉斯·贝尔廷提出亚洲三个文化代表人物包括中国的潘天寿。所以我把展览引到宁海来,就是因为跟潘天寿有关,跟宁海有关。”
“哪一个艺术家能代表中国传统艺术在100年中的艰难曲折,和100年中在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之下,保持自己的自主性,最后走出一条中国式的走向现代的艺术之路?西方人从老远的德国看过来,觉得潘天寿特别有代表性。”潘公凯说,潘天寿在各种复杂的中西方文化对撞以及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是头脑最清醒、立场最坚定、捍卫民族艺术最强有力的一个人。他的个人命运几乎就跟中国画、中国传统艺术在100年中的起伏相吻合。“中国画、中国传统艺术受到重视的时候,潘天寿就出来当院长了。传统艺术受到批判的时候,潘天寿就下去了。几起几落,个人命运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这是一个文献型的展览,把美术史放在社会史的视野中进行梳理,包含大量的文字、图片跟视频采访资料。展览分为三个展厅,详细地对三位艺术家进行了个案分析。然而,三个展厅的内容又被一条共同的线索串联———并不是关注他们如何学画或者艺术风格如何,而是通过对艺术家的创作梳理去关注一个共同问题,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崛起东方没落的大背景之下,西方扩展的现代性是如何传入亚洲的。
“泰戈尔是印度文化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代表,他的成就不仅在诗歌、文学方面,他还是音乐家、画家。潘天寿广为大众所知的是画家,其实他还是非常重要的诗人,海峡两岸曾经在四年前开过一个大型的研究潘天寿诗词的研讨会;他还是书法家、篆刻家,尤其是美术教育家,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两次担任美术学院的院长。日本的画家东山魁夷散文也写得非常好。三位艺术家在国际视野里都是全面的文化人。”潘公凯说,“展览展现的是三个国家的艺术如何在西方文化强有力的冲击之下,或者说在西方的殖民侵略之下,开始现代性的转变。现代性就是从殖民侵略开始的,三国文化人以本民族的文化自尊心和文化立场为基础,选择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中走出自己的现代化的路来。”
展览将持续至4月22日。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