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们在纪念陵园表达敬意和哀思。
他们走了,却将光明和希望留在了人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遗体(人体器官、角膜)捐献者。昨天下午,100多名红十字志愿者来到位于镇海区大同公墓的宁波市遗体捐献纪念陵园,对他们表达敬意和哀思。
纪念陵园里绿荫缤纷,鲜花盛开。纪念墙上,一张张鲜活的面容还带着笑容,仿佛他们还未走远。记者数了数,这里共记录着132位捐献者的姓名、照片和生卒年月,其中器官、角膜捐献者84人,遗体捐献者48人。
参加活动的100多名红十字志愿者向纪念碑献上花环。在纪念墙前,鞠躬、默哀,献上一枝枝鲜花。
参加活动的红十字志愿者中,有人体器官(角膜、遗体)捐献者家属,有已完成登记的人体器官(角膜、遗体)捐献志愿者,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还有多名受捐者。
阿梅的丈夫也成了角膜捐献志愿者
去年,角膜捐献者梁梅宁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甬城无数人。昨天,阿梅的丈夫林家辉也参加了祭扫活动。他凝视着纪念墙上妻子美丽的笑容,仔细地用衣袖擦拭照片,几度落下眼泪。阿梅走了,留给他和儿子无尽的悲伤,也给了他们继续走下去的理由。“她是个普通人,她有很多梦想,有很多想做但来不及做的事,我要替她完成。”林家辉说。
林家辉告诉记者,他目前在鄞州横街经营着一家禽类农场,那是夫妻俩为之奋斗的事业。近期,农场第一批土鸡蛋面世了。林家辉先给余姚敬老院送了240枚,又给横街敬老院送了300枚。他说,如果阿梅在世,也会这么做的。
现在的林家辉,同时也是一名活跃的红十字志愿者。虽然农场经营面临许多困难,但他经常将自己的辛苦钱捐给其他更需要帮助的人,面对孤寡老人、白血病患者、癫痫病患者,他经常200元、300元地拿出来。
去年,林家辉与阿梅一起签署了角膜捐献志愿书。现在,工作之余,他也会经常宣传角膜捐献的知识。他说,自己的这些努力,在天上的阿梅都能看得到。
八旬老人说以后来这里陪老伴
纪念墙上,有一位捐献者的情况比较特殊。这位老人名叫贾玉珍,是一名遗体捐献者。照片上的她慈眉善目,而她右侧的位置,却被人用白色涂料画了个大大的“叉”。
“我是给自己占位置呢。”昨天在现场,贾玉珍的爱人、80多岁的王大伯微笑着说:“我身后,也要捐献遗体,也要把‘家’安在这里,来陪我老伴。”
王大伯说,老两口都是教师,原来在河北工作,退休后来宁波帮女儿照顾孩子。1996年的一天,贾玉珍突发脑溢血,从那以后就再没离开过轮椅。17年里,王大伯每天悉心照顾,喂饭、擦洗、推着她到公园散步。
久病让两位老人都深切体会到健康的可贵。2011年,老两口在媒体上看到死后可以捐献遗体,为医疗事业作贡献,两人都觉得很有意义。
2012年6月,贾玉珍的身体每况愈下,王大伯推着她到海曙区红十字会,两人一起做了遗体捐献登记。2013年7月17日,贾玉珍离开了这个世界,实现了遗体捐献。
“我们都觉得这个选择很有意义,女儿和外孙也引以为荣,并且也在考虑登记捐献器官。”王大伯说。
接受角膜捐献的他重新开上了车
参加昨天祭扫活动的朱志斌,是一名角膜受捐者。他开了自己的爱车过来,还带上了另外3名志愿者。“你又能开车了!”这个看似普通的场景却让同行的几名市红十字眼库角膜接受站的工作人员又惊又喜。
朱志斌告诉记者,自己患有先天性角膜营养不良和角膜色素变性,从小视力不好,两年前病情加重,双眼视力只有0.1,别说开车了,日常生活都受到了影响。那阵子,整个人都很消沉。“那时候一个劲在想,我才三十几岁啊,我的事业,我的人生,就这么完蛋了吗?”朱志斌回忆道。
去年年底,他的右眼接受了角膜移植,今年2月左眼也接受了角膜移植。眼睛能看见了,世界也跟着亮堂起来了。“现在,我不光能开车出门跟人谈生意,还能带上家人一起出去旅行。”朱志斌说着,脸上满是幸福。
昨天,朱志斌的妻子与他同行。由于医学伦理的限制,受捐者并不知道捐献者的信息,但在夫妻俩的心里,将陵园里纪念墙上的人们,都当作了自己的恩人。“婆婆说,儿子用了别人的角膜,她以后也要把角膜捐给别人,让爱心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朱志斌的妻子说。
我市实现器官捐献201例
据宁波市红十字会统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器官捐献登记650人、实现捐献63例,角膜捐献登记403人、实现捐献82例,遗体捐献登记461人、实现捐献56例。三者总数达到201例,均居全省第一。
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王小平表示,近几年来,捐献器官、延续生命、帮助他人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去年,我市器官(角膜、遗体)人道捐献大幅上升。
今年,市红十字会和市卫计委积极推动《宁波市遗体捐献条例》修订,修法工作已正式启动,《宁波市遗体捐献条例》列入了《宁波市人大常委会2015年立法计划》调研项目。□宁波晚报记者 童程红 通讯员 张志平 巴黎 文/摄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