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亦商亦文
多业并重的家族文化
除了经商投资,亦商亦文、多业并重也是慈城冯氏极其显著的家族特色。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报人冯梦云(原名冯恭茂)、作家苏青(原名冯和仪)和商人冯祖宪。从小失去父母的冯梦云在上海打工、写作,之后在弟弟冯恭平的经济支援下创办了《大晶报》《铁报》《太阳报》等三份报纸,后又开办茶室、印刷厂,成为上海滩著名的“冯大少爷”;冯和仪是慈城冯氏后仓卯支下恤房冯松雨的女儿,以苏青为笔名先后在各大报刊连载了《一个梦》《朦胧月》《饮食男女》《结婚十年》等作品,其中《结婚十年》出版单行本,一度风靡沪上,再版达18次之多;钱庄老板冯祖宪与友人合编的《英话注解》是早期宁波帮人士初入上海闯荡的“入门读物”,以此打开了和洋人沟通的窗口。
研究冯家,不得不提冯骥才。在王静看来,当代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正是近百年来冯家发展轨迹中“珠穆朗玛峰式”的人物。
2002年,在宁波,王静第一次与冯骥才会面。“没见面之前我觉得他是高不可及的大家,见面之后,才认识到大冯老师既高大又平凡。”为了完成这次调查,王静曾四次前往天津拜访冯骥才。而对于老乡的来访,冯骥才也十分在意,不仅派出工作室的两位资深助手帮忙,还在调查方法上对王静提出建议。
5
造福桑梓
仁者善心代代相传
在《千年望族慈城冯家》一书选用的近百张材料表格中,涉及家族谱系、投资、科举、祠堂与代表人物等各个方面,其中有近10张表格记录了冯氏造福桑梓的诸多善举。
捐资办学,就是慈城冯氏合族行善的一大方面。据统计,明清时期,冯氏8人10次参与了慈城学宫设施的修建与重建。“清道光年间,冯云濠、冯云祥等兄弟四人合捐三万两重建慈湖书院,在历史上被称为‘一门独肩重建慈湖书院’。
自明万历年间至上世纪40年代,冯氏有11人次参与慈城的马路、城墙、城河、慈湖等项目的建设。清宣统二年,浙江出现首家由中国人创办的私立医院保黎医院,头10年间,冯氏参与医院管理,有29人成为理事会成员,10年累计募捐1150元大洋。其中最轰动的善举是在1918年,冯芝汀热心募集经费从美国引进X光机,创下了全国之最。
“在田野调查中,不少口述者叙述了慈城冯氏悬壶济世的逸事,如冯为良回忆有关祖传火烫药时说,每年冬季,他的叔祖父都要采集大量腊梅花浸油,邻居若遇到火烫伤,都会找冯家索要祖传火烫药。叔祖父从不吝啬,来者要多少就给多少。冯盈源也谈到阿娘上香的儿童记忆,每月初一、月半,阿娘会准时在家门口的桌上放十个铜板,专门为叫花子准备。”这个家族之所以能绵延千年生生不息,跟他们的家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东南商报 记者 林旻/文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