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特别推荐 正文

本网评论:余姚“让座门”没有赢家 沟通缘何这么难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4-13 14:04:36   稿源: 中国宁波网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作者:郭敬波

  这几天,余姚一名女生因痛经没让座被骂哭的事件引发舆论聚焦。 这名女生乘坐204路公交车时,因为痛经,没有给老太太让座,结果被对方同行的老太太数落了十多分钟,并被拿走了校牌。事后,该女生表示尽管觉得很委屈,但毕竟自己没让座,也蛮愧疚的。(4月12日中国宁波网)

  新闻链接:204公交车上女生痛经未让座 被老太太一直骂到下车

  又是一起公交“让座门”。其实,这本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也完全可以避免,不应被炒得沸沸扬扬。然而,正是因为当事人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使得事件被不断发酵放大,进而演变成一场道德与法律的争议。

  近年来,因为公交让座而发生的争执不少,社会舆论也明显分成两派,“道德派”认为年轻人不让座是尊老爱幼道德观念的没落,应当受到谴责;“法律派”认为没有哪条法律规定年轻人一定要让座,不能用道德绑架公交让座行为。

  其实这种讨论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站在道德的“至高点”说事儿,是以“违法”来“维德”,不可取。而站在法律的“最低点”说事儿,动辄就拿“没法律义务”来搪塞,是“合法”而“违德”,亦不可取。

  对公交“让座门”事件,从“法律”与“道德”的两头出发,难以争出个谁是谁非。就当事人之间的纷争来说,不仅让当事人自身受到伤害,也让文明城市形象大打折扣,争来争去,一样没有“赢家”。

  公交“让座门”事件一再上演,实际上反映出的是我国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过程中凸显的一种社会矛盾。在陌生人社会中,“义务”成了基本的行为出发点,年轻人动辄就拿“没义务”说事儿。然而,陌生人社会并不是人与人之间“老死不相往来”,恰恰相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将更加频繁。如何在陌生人之间实现“及人之老、及人之幼”,靠的是道德指引,靠的是法律规范,更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所谓沟通就是以心换心,以情动人,而不是一味地以德压人,以理服人。本起事故中因为一方拿着“道德”大棒,一方手持“法律”武器,让这种沟通从一开始就火药味很浓,自然就很难再良性互动。

  通过沟通相互理解,通过沟通相互宽容。事件中的老太太如果体力不支,大可说声“能否给我让个座”,估计不会应者寥寥;女生因为身体不适,大可向老太太解释一下,估计也不会引来辱骂。

  唯有沟通,才会有理解,才会有真情,沟通是快乐的代言,是连接心与心的桥梁。非但公交“让座门”事件,在生活中遇事都应多沟通,这样才能消除误会,赢得尊重,让我们这个“文明城市”变得更文明、更和谐。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