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幸遇难
20多年后王希明回到余姚,多方打听,一些往事才慢慢展开。
王希明初中毕业后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讯兵学院。1967年,23岁的他趁着休假之机,第一次来到余姚,那是他父亲长眠的地方。
这是他第一次同父亲如此近距离的接触,激动之余备感凄凉。
那天,余姚烈士陵园的门没关,一推就进去了。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丛生的杂草,几乎把墓碑全部淹没。几头大黄牛正低头吃草,不时发出几声闷叫。墓冢附近,随处可见一堆堆的牛粪。很显然,这里被附近的农民当成了养牛场。
陵园的这一幕让王希明心在颤抖。不过,纪念馆里记录让他感到了些许安慰:在那里,他看到了父亲短暂却不平凡的一生。
来到父亲当年遇难的余姚太平桥,附近几位老农还记得当年的枪杀一幕。
一艘小船慢慢靠岸,船上下来两名年轻男子。刚上岸,附近的草丛里就冒出一堆荷枪实弹的人。一阵枪声过去,两名年轻男子都倒在了血泊中。其中一名男子就是王希明的父亲王培良,当时的身份是伪余姚保安团副团长。另一名年轻男子是他的警卫员。
老农认识,枪杀两年轻人的,是当地的日伪汉奸头子劳乃心。此人是有名的汉奸,搜罗当地的地痞流氓组成侦缉队,破坏地下党组织,坑害老百姓。当时有首民谣说,天上有颗扫帚星,地上有个劳乃心。只想扫荡捉壮丁,害死多少老百姓。
据老农们讲,王培良遭枪杀后,汉奸不允许大白天把他拉走。当天是1945年5月1日,天气已经开始热起来,有村民实在看不过去,趁看守离开之际,拿了件破旧衣服盖在其身上。
这段历史,王希明的婶婶也向王希明说起过。天黑了,汉奸们才允许家属前来处理。
家人决定就地安葬,原本买了副楠木棺材,本已入殓,但遭到汉奸的阻扰,说他这样反政府的人,哪有资格用那么好的棺材,后只好改用最普通的木材棺材。
解放后,王培良的遗骸被移到了烈士陵园。
王培良遇难时,王希明才1岁多,还是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婴儿。汉奸抄了王培良的家,将其家人赶出余姚。王希明的叔叔婶婶带着他回到了上海。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