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宁海人,在家开了一个小厂。2013年,厂里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王某约了弟弟小王一起商量对策。
为了帮亲哥哥,小王当然献计献策,当即想到自己的邻居因拆迁获得了一笔安置补偿款,说不定可以问他借一下。
第二天,兄弟两人便拎着大包小包的礼品找到了小王的邻居顾某。
寒暄了一会儿后,王某便向顾某讲了此行的真正目的,想向其借24万元周转一下。
顾某有些犹豫,对他来说24万毕竟不是小数目。王某又立刻说道:“如果你不放心,让小王做担保怎么样?”
小王一听,也没多想顺势就接上话:“对,我做担保,我哥要是不还,由我来还。这样你就放心了吧。”
最终,顾某同意借了24万元。
不料,由于经营不善,王某的工厂倒闭了,还欠了许多外债。
因此,到了约定的还款期限,王某未能及时还清这24万元借款。
于是顾某将王某两兄弟告上了宁海法院,判决下来后其又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由于一直未能找寻到王某本人,于是执行法官将小王叫到了法院。
小王觉得很委屈,称自己没有用过那笔钱,相信大哥才同意担保的,应该由大哥自己还才对。
没多久,小王被法院带走的消息便传到了王某的耳朵里,他这才出现了,主动打电话给执行法官称愿意还钱,让法官放小王回家。
执行法官说让他亲自到法院来商量还款事宜,王某却表示自己在外地出差不能来,随后挂断了电话,最终也没有亲自来法院。
最后,小王的妻子赶到法院,与顾某达成了和解协议,并当场支付了5万元,承诺剩余的款项分期付清。小王这才回家了。
钱江晚报 记者 邵巧宏 通讯员 于珊婉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