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谣与渔号
除了渔歌之外,还有渔谣与渔号。镇海渔谣有很多,主要反映当时船(渔)民生活的困苦和艰辛。如:“天当被,水当床,吃吃咸卤汤,脚娘肚当米缸。”“困困湿舱板,吃吃雨淘饭,扯铃扯八角(张渔网),日夜鱼虾摸。鱼虾摸来别人家,自家吃点豆腐渣(渔民拿渔货换钱,自己吃不到海鲜)。”还有反映水(海)上劳动或生活艰险的,如“船过浪岗山,不翻也要翻。船到猫头洋,哭爹又叫娘。三寸板内是眠床,三寸板外见阎王。”
浪岗山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朱家尖东北方向,附近海域水深浪大。渔民形容此处“无风三尺浪,有风浪过岗”,故名。猫头洋位于台州三门附近,也是镇海渔民作业场所,同样风高浪急。因此渔民都特别害怕到这两个地方。
有的渔谣还采用比喻或排比的手法,来反映他们的生活:“上等之人捋书角,中等之人管田角,下等之人缩船脚,碰着风浪喳喳哭。”最后喳喳两个字,也是土话音,相当生动。
渔谣的句式都很短,具有言简意赅,通俗顺口,喻世状物,一针见血的特点。语言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所反映的生活也具有真实性和震撼性,听后会让后人对前辈的付出,肃然起敬。
渔号,亦称劳动号子。渔号声音响亮,短促,多在造船、推船、下网、拉网、起蓬、转蓬、摇橹、拔锚、渔货出入舱,或驮物、拉纤中哼唱。哼唱的形式中有单人、双人、多人等。如把船推扛下水、渔网从水里收起来时,领头者哼一下,众人就会跟着哼一句。
据区文化馆工作人员在老渔民中调查摸底所知,渔号有六七种哼唱法,但是都没有找到人做记录。另外还有一种渔号——吹螺号,它用大海螺壳,一般每只重0.5—0.7公斤,也有的重达1.5—2公斤。
据说越大的螺壳越难吹响,多为开船出海和海上作业时,渔船联络而用。当船老大拖起长音喊出“开——船——啰”后,海螺号会马上“呜呜——”吹响。有时在大海上遇到大风浪和其他紧急情况时,都可按事先约定吹响海螺号。
海螺号声,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能经常听到,后来便消失了。一些健在的老渔民把大螺壳当宝,好好地保存在家中。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