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说往事
钱祥兴出生于1943年8月16日,在澥浦镇土生土长,曾两次下海做渔民。
他说,老底子,在澥浦居住的当地人,主要分为渔民和农民。往往,渔民的子女不愿意捕鱼,因为实在太辛苦。农民的子女,因为没有赚钱的去处,于是跟着渔民出洋,赚钱,吃饭。
1957年农历二月十七那天,钱祥兴第一次在夜潮来时出海捕鱼,人称“火长(计)顽”(男性渔民小学徒)。他师从年长5岁的蔡永顺,负责为整艘船的人做饭。
平日船不出海时,渔民菜肴,一般以乌笋、毛笋等菜蔬为主。如果捕鱼归来,就以鱼鲜为主。钱祥兴在船上做菜的厨具是铜锅,据说这样可以防止渔船摇动时晃出水来。
18岁那年,钱祥兴才开始做船员,担负拔网、补网、捕鳓鱼和白蟹等工作。他回忆18岁那年第一次捕蟹的情景,船员们先是用一块石头压住网底,网上用棒子支撑。船利用潮水的浮力随风漂动,再围着网转。当海底蟹浮起来时,便被网勾住,这样捉蟹很方便。
当时长蟹最便宜,0.08元/公斤。大蟹(膏蟹,今俗称“炝蟹”)稍贵,0.54元/公斤到顶。大蟹价钱随天气涨落,天气冷时贵,天气热时便宜。
后来,钱祥兴上岸种田。直到1975年,澥浦渔业队造了两艘机帆船,招募渔民,于是钱祥兴又去捕鱼了。
钱祥兴所在的船只还能经常捕到鲨鱼。鲨鱼小的重两三公斤,大的50公斤左右。当时的船老大蔡幸章曾捕到很大的鲨鱼,长约20米。由于鲨鱼太大,抓不上船,只能下海分割。镇上丁兴渔行称过这条鲨鱼,有2937公斤。
渔船出海,每天捕到的鳓鱼有三四百条。分渔货时,一般按渔船上各人的不同职责分配。
掌握气象的经验,对捕鱼人来说可谓性命攸关。这一点,钱祥兴印象比较深的有两次。一次是某年农历二月初七,那天天气晴朗,无风无浪。陆明相代船老大将船从沈家门开回码头。当地气象台的两个小姑娘不明白原因,问船为什么归来。代老大说:“七哼八哼,船要磕碰”。言下之意就是初七初八两日天气要变,不适合出行。两个小姑娘不太相信这么好的天气会变天。后来,果然如代老大所言,天气突变,当时沈家门气象台挂出两盏红灯,一盏绿灯,表示海面风至少有七八级。
令钱祥兴最难忘的是1959年发生的吕泗洋海难。当时气象预报报道天气无异常,风暴却突然袭来,导致正在海上捕捞的江苏、浙江、福建、上海等地渔船沉伤1万多艘。
澥浦镇当时也有两艘船出海,总共十余人,全部遇难,只找回两具尸体。故此,渔民对气象非常重视。当时经常口头唱诵的渔业气象谚语有:“一十二五大排小水,二三还有无浪潮。二七十二鸡啼涨,潮到涂头天大亮。初一月半中午平,潮水落出吃点心……”
整整做了30多年的渔民,钱祥兴2002年上岸,他的捕渔生涯正式结束,双脚踏上了平平稳稳的土地,终于不用再左摇右晃了。说来也奇怪,老渔民结束了打渔生活,却又有些怀念风浪里的日子,总感觉到满舱的鱼在“别别跳”。
“二月鲨鱼背冻乌,岳飞大破洞庭湖。高冲枪缴牛头山,韩世忠炮打两狼关。三月嘞鲤鱼尾巴红,周昌大刀多威风。桃园结义三兄嘞弟,刘备关公与张飞。四月嘞两头摔,卢忠义不肯上梁山。梁山不肯听宋江话……五月嘞白鱼眼睛青,六月嘞鲻鱼别别跳,七月嘞米鱼脑头鲜,八月嘞黄鱼晒白鲞,九月嘞乌狼肚下胖……”唱到这里,钱祥兴慢慢地打住了。后面的三个月他实在背不出来了,而且也不能很好地解释歌词字面上的意思。
唱着渔调,讲着渔民往事,钱祥兴脸上泛起了快活的光辉。他说没有想到,有一天,唱渔歌也能成为“民间文化艺术”。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