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网 |
点击播放按钮观看视频 |
在孔子以前,义的观念早已出现和存在。《尚书》中,“义”就被大量使用,至春秋时期,“义”已被充分重视。中国历史进入到唐朝以后,在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背景之下,一大批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因为做官、避乱、商游等原因,越来越多的移民迁居至鄞县,并主动选择和适应新的环境,融入当地社会中。这些文化和社会精英自觉的以儒家伦理为导向,积德行善,造福乡里,赢得了乡邻的敬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义”文化。当然,鄞地的“义”文化并不只受儒学一家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诸如佛教、道教在鄞地的影响也不可小嘘,但归根结底,儒道佛三家最终汇通为一,崇义是共同的特征。概括而言,鄞地之“义”表现出如下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义利并重
儒学发展到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对浙东学派所提出的“义利并重”的事功之学提出了严厉的批判,从而引发了激烈的“义利之辨”大讨论。浙东的“四明学派”,例如袁燮强调政治上务实的重要,并不讳言功利而讲求事功,他认为作为一个“儒者”必须具有“必欲成大有为之事业”的远大志向,积极参与实际。又如沈焕,他重“仁义道德”但并不排斥事功,他主张从实事的功效上评价人才,批评“朝廷之上,不言功名之大小,则向官爵之崇卑,利禄之厚薄,此何等风俗哉。”因此,鄞地之“义”首先表现出义利并重的特征。
第二、信义与善义相辅相成
鄞人讲信义,尤其是宁波帮商人信奉“诚招天下客,义聚八方财”,在其经营理念中,还透露出明显的团结互助精神,表现为重视乡谊,同舟共济的特征,在全国各地设有同乡会,沈焕曾说:“吾乡义风素著,相赒相恤,不待甚富者能之。”宋代以后,更是义风大兴,扶贫恤穷、养老慈幼、济婚治丧、施医舍药以及兴修水利、赈济饥荒、捐资助学等慈善公益活动广泛开展,义举层出不穷,善人前后踵继,以致南宋时有‘义郡’之美誉。”
第三、侠义与忠义相结融合
鄞县特殊的地理人文形成了相互救助的伦理观念和行侠仗义的风气,这种风气经读书人的推崇与提升,自觉的与儒家的忠义之气相结合。全祖望曾说:“鄞士尚忠义。”明清以来,讲忠义,尚节气的鄞人中又出现了一大批忠义之士,鄞地的抗清志士辈出,全祖望曾不无自豪的说:“自明之季,吾乡号称节义之区,其可指而数者四十余人”。因此,宁波知府戴新说:“窃唯四明士于海内称重,不宁是节气、文章两掺其胜,乃濒海士多以儒素世其家。”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