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义郡”“异乡”著名于世的鄞州在其漫漫长河中,曾有四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南宋时期,是为仁义始立,慈善大兴时期。其表征为以官员为统领的大量慈善项目的涌现,以状元丞相吴潜两知庆元府为契机,吴潜在鄞县及慈溪等地大举水利及抚恤活动,并予以制度保证,以鄞籍官员史浩、汪大猷、楼璹等人为核心,创办了许多家族义庄和乡曲义庄等,使鄞县慈善事业骤升为全国表率。第二次高潮是清初时期,是为节(忠)义高张、信义相托时期。其特点为以甬上知识分子为中坚,为忠义和节义投笔从戎,毁家纾难而奋不顾身,其他人则对抗清将士的遗属救助及相互间的帮助,由于时局严酷,其时慈善之行常伴危险并伴有诸多艰难,故此时慈善带有强烈的“义善”之风。第三个高潮为民国时期,是为善义普行、内外合力时期。此时表现为以旅外鄞商为主体的慈善行为,其范围从救助抚恤扩展到教育和文化事业,并有集合社会之义创办大工程如建造灵桥之壮举,其动员之广、事业之大亦为全国翘楚。第四个高潮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间,可谓众义并举、全民同向时期。其特色为政府倡导,境内外鄞籍人士共同参与,全社会响应的大慈善格局,表现为慈善主体的扩大,慈善的行为多样和慈善的理念普及,此亦为鄞州慈善事业的全新时期,也是迄今为止的最高潮。
鄞州慈善的实践特色有四,一是制度化的建设,在南宋时已露端倪,此后又代代相继,不断完善,于今最显。二是连续性的承继,对某项慈善(公益)之事,数人相继,以完初愿,如清初葬“杨氏四忠”等遗骸,王玉书始呼,数十年后才安葬,又如修建灵桥,从创议到建成亦数十年。其三是亲历性,鄞籍人士行慈善常亲力亲为,不假人手,有时甚至冒生命危险,如万泰为救助客舟中一患病同年而感染病故。其四为全局性视野,鄞籍慈善此为亮点,如屠隆著《荒政考》以总结,卢洪昶奔走呼吁堕民脱籍并创办育德学校,沈敦和创办红十字会救助伤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