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宝庆老人在回忆为三五支队送粮时的经过。通讯员 吴大庆 摄
“为了躲开鬼子的检查,我们晚上8点多钟挑着粮食出发,要绕行15公里山路。平时走两个小时的山路,要走一夜才能把粮食送到三五支队的战士手中。”昨天上午,104岁的老人凌宝庆说起给抗日武装送粮送子弹的事情,马上来了精神,仿佛回到了那一段峥嵘岁月。
秘密为三五支队送粮
凌宝庆老人家住余姚市丈亭镇龙丰村,位于四明山脚下,老人除了眼睛和听力不太好之外,身体不错,记忆依然十分清晰。据了解,他也是余姚市年纪最大的党员。
老人告诉记者,当时他只有20多岁,大约是1938年农历三月廿七,他卧在隐蔽处几个小时,目睹日军飞机飞来。接着,有27艘小兵舰从宁波方向驶到余姚,每艘兵舰上有14个日本鬼子。
当天傍晚5点到次日凌晨5点,震耳炮声和浓烟笼罩了整个山头,老百姓纷纷逃难到四明山里。但是,不甘屈服的余姚人民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三五支队的带领下,与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三五支队负责我们村子秘密联络员叫李家龙,比我小7岁。当时是1941年夏天,鬼子对山里的三五支队进行封锁,好多物资运送不进去,战士们的供应越来越紧张。李家龙通过各村抗日积极分子,发动各村村民,给三五支队送一次粮食。粮食让各家自筹,不限多少,但是要听从指挥,避开日寇的封锁,把粮食安全地送到三五支队。”凌宝庆回忆道,当时包括周围的村子,共有40多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报名参加送粮行动。因为那一年粮食大丰收,凌宝庆决定从家里拿出来70斤大米,送到三五支队的手中。
当年7月11日,凌宝庆接到了李家龙的通知,当天晚上8点到村口集合送粮。
走了整整一夜的山路
晚上8时,凌宝庆和另外39名送粮的壮劳力挑着担子来到村口集合。三五支队派来接应的两名战士告诉他们,说附近的蜀山渡有日本人的检查站,要想绕开这个检查站,要多走15公里山路。送粮队出发了,因为怕惊动鬼子,领队的战士不敢打灯笼,大家只能摸黑走。好在大家常走山路,并没有多少障碍。当时大家走得很急,凌宝庆说,只听到急促的脚步声和山里的风声,不一会儿大家就累得满头大汗。肩膀酸痛了,就换一下肩膀,没有一个人说歇一歇的。15公里的山路,不到两个小时就走完了。
然后,他们到了姜渡村,已经是夜里10点多了。老人说,当时皓月当空,领队的战士说,基本上安全了,让大家歇口气再走。他们歇了半个多小时,又开始上路了,这一口气又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了李家塔村,领队的战士让大家吃些随身带的干粮,继续赶路。
凌晨3时左右,他们来到了李家塔村。又走了近一个小时,穿过黄箭山村。最后,进入到了陆埠界内,在一个叫做石门的村子里,终于到了三五支队的驻扎地,天已经完全亮了。
“我们把粮食交给部队后,已经是早上六点多了,算了算,整整走了10个多小时。部队首长本来说要管我们吃早饭,但是因为有紧急任务要转移,我们说带的干粮还有,就回去了。”老人说。回来就相当顺利了,他们两个多小时就回到了村子里,路过蜀山渡时,检查的日军感到很奇怪,问他们去干什么了,他们说去山里干农活了,日本兵半信半疑地放行了,回来后,他蒙头就睡,一直睡到下午四点才醒。说起这些,老人发出爽朗的笑声。
老人说,在日寇投降前夕,他还给三五支队送过两箱弹药,这些弹药是兄弟部队拨给三五支队的,他一个人也走了一夜山路把弹药送了过去。到时已经半夜了,和一个战士挤着还睡了一夜,醒来时发现被蚊子咬了一身疙瘩。
凌宝庆老人现在五世同堂,孙子也50多岁了,他说,虽然现在生活很幸福,但是永远也忘不了那段岁月。□宁波晚报 记者 边城雨 通讯员 吴大庆 方津晶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