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膏的受人追捧,让当地农户看到了枇杷更长的产业链。
成熟的枇杷因味道甜美,营养颇丰而广受欢迎,《本草纲目》有记载,枇杷性味甘、酸、平、无毒,有止泻下气、利肺气、止吐逆、主上焦热、润五脏之功效。古人认为,枇杷在秋天、初冬时开花,春夏之际结果,可谓集四时之气,在水果中独树一帜。大文豪苏轼曾在诗中提及这种水果: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个芦橘就是枇杷的别称。
枇杷虽然好吃,但鲜果不耐储藏,而且上市时间较短,一年只有半个月上市期,如果销售环节出问题,枇杷就会因不易储藏而变质,降低其利用率。熬制枇杷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今,宁海仅一市镇白枇杷种植面积就达1.2万亩,产值1.5亿元,由于白枇杷只有十多天的销售期,开花期飘落的花瓣、剩余的鲜果次品都成了废料,但现在,这些都成了可以常年加工的原料。花瓣可以制成清除血液垃圾的花茶,残破的枇杷制成可以药用的枇杷膏或枇杷酒。
据悉,宁海人陈在西的枇杷膏厂也即将建成。传统的熬制工艺和规模化生产相结合,在保证原汁原味的材料基础上,将挤汁、提纯等工艺交给机器,枇杷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届时,一条完整的枇杷产业链将形成,一颗小小的枇杷,利润将大幅增加。传统的枇杷熬制手法同现代工艺相对接,越来越多的人将有口福尝到这个老底子的味道。
枇杷膏香处处飘
褚时凤的手腕开始发红,虽然已经有点酸痛,但她还在使劲按压包着枇杷的豆腐袋(磨豆腐用的纱布袋)。随着每一次用力,黄褐色的汁液就从豆腐袋里汩汩而出,收集在放在袋子下面的钢盆里。
这是个力气活,也是熬制枇杷膏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力气小了,枇杷里的汁液不能完全榨出,那浪费就大了。过滤用的纱布也很有讲究,纱布孔过粗,榨汁虽然方便些,但枇杷渣会渗出来,影响熬膏的质量。她也是反复琢磨试验,后来才发现磨豆腐用的纱布袋是最合适的。
在宁海,熬制枇杷膏其实也就20多年的时间。以前,宁海没有枇杷,上世纪80年代末才发现,90年代初开始种植。父辈们都知道枇杷有药用价值,刚开始,家人偶尔有个风寒什么的,摘几片枇杷叶,再加上雪梨冰糖,还有草根来熬汤喝。褚时凤那时30来岁,见识到了枇杷叶熬汤的功效。
随着枇杷种植量逐渐增多,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农户不再满足用枇杷叶熬汤了,开始琢磨熬制质量更高、口感更佳、效果更好的枇杷膏。
褚时凤就这样跟着父母学会了熬制工艺。为增加枇杷膏的止咳效果,褚时凤还要爬到山上采来鱼腥草。《本草纲目》有记载,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等等,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新鲜的鱼腥草有淡淡的腥味,但煮过之后就没那种味道了。”农户出身的褚时凤看来对这些特殊的草药也甚为了解。她说,有的农户在熬枇杷膏时,里面放上川贝,止咳效果很好,但川贝枇杷膏小孩不能多吃,而放了鱼腥草的枇杷膏小孩多吃点没关系。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