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图片新闻 正文

三寸匠心——徐永水和他的白木小件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6-28 07:55:17   稿源: 中国宁波网-东南商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徐永水和他的白木小件

徐永水的白木小件作品。

徐永水和他的白木小件

用钢丝锯锯出大体形状。

徐永水和他的白木小件

用刻刀雕镂成形。

清代嘉庆年间,上海的码头边常会出现一些外国轮船。每当轮船一靠岸,原本闲坐在岸边的许多小贩就会抓紧时间挑起各种货物去船上卖,外国人很喜欢这些中国的小玩意儿。这些小贩中有一个宁海人,他的雕花小件颇受欢迎。

近日,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宁波籍实习生史原榭专程来到宁海,寻找白木小件的第四代传承人徐永水。史原榭在博物馆里看到的数十件白木小件中,有一部分记录着“来自宁波”。

东南商报记者 林旻/文 记者 崔引/摄

1.白木小件是个冷门的非遗项目

史原榭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物馆人类学的硕士研究生,正是宁波牵起了她与白木小件的缘分。“我的老师对白木小件感兴趣很久了,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研究,知道我老家是宁波的,就特意安排了这个项目给我。”史原榭询问了家人,但几乎都没有听说过家乡有这种工艺品。

到了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实习之后,史原榭见到了馆藏的40多件白木小件,有些记录了来自宁波,有些则没有。“博物馆馆藏的文物一般来自他人捐赠,会登记捐赠人的信息,但物品的原始信息不一定有,因为如果年代久远的话,有可能是由物品所有者的后人捐赠给博物馆的,另外也有可能是博物馆自主购买的。史料上有记载,博物馆曾派人类学家到亚洲来搜集材料,一般会购买一些方便携带、又能代表这个国家风土人情的东西,回去展示和研究。”

在美国收藏的白木小件中,有完整也有破损的,有一些只剩下小部件。内容大多是反映中国百姓日常农耕生活的,也有一些行刑等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场面。为了对这个实习项目有一个更详实的了解,史原榭在网上联系了宁海非遗办主任章亚萍之后,就带着疑问敲开了徐永水的家门。

在章亚萍的印象里,白木小件在宁海也一直是一个冷门的非遗项目,很少有人关注。今年6月,在宁波市政府公布的第四批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作为第四代传承人,徐永水和白木小件榜上有名。“宁海有几个老艺人会做,但真正在动手雕刻的也只有徐永水一个了。徐老师现在收了一个徒弟,想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还是有点难度。另外,白茶树越来越少,也决定了白木小件不能大批量的生产。”章亚萍说。

2.“偷空减料”的作品却大受欢迎

“说起来,宁海的白木小件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了,本来的雕刻小件材质、尺寸都不是现在这样的,算是那位宁海雕花匠的无心之作。”徐永水说,清中晚期有不少宁波人在上海谋生,其中就有一部分宁海木匠。他们把这种生意叫做“落河生意”,每天都挑着货物去码头等船靠岸。宁海雕花匠把平日里一些日常的生活场景雕刻成木质小件拿去卖,比如种田、捉鱼、读书等等,生意不错。

只是让雕花匠不解的是,每天东西卖得不少,结算下来钱赚得却不多。经过一番细细的观察,雕花匠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雕刻都是靠着一双手,他的每一件货品都是精雕细琢,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成品太少。”就这样,他开始想办法对货品进行改进。为了方便携带,首先要调整尺寸,雕花匠把一件货品的尺寸限制在0.8寸到2.5寸之间;其次,他开始选用白茶树做主要原材料,因为白茶树细腻、结实、光洁度好,雕刻完以后,还能省去上漆的功夫;在最关键的一步———雕刻时,他开始改变过去精雕细琢的路线,试着采用直线造型。这种刀法一直沿用到现在,也是白木小件的基本刀法,被徐永水称为“一刀到顶”。

很快,第一件作品就出来了。第二天,雕花匠又挑着货物去船上卖,这个他“偷工减料”做出来的小摆件依然大受欢迎,从此以后,他便一改以前的雕刻习惯,专门制作这种造型小巧的小摆件———便是流传至今的白木小件。

 [1] [2] 下一页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