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78年前奉化人办了份宣传抗日的通俗小报《战时大众》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8-04 07:18:55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王泰栋老师展示《战时大众》。记者龚国荣摄

  □宁波晚报记者张颖

  “一两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人多,方容易成功。救亡的事情是大家的事情,更需要大家去干。”这句话,出现在1938年10月25日印刷的通俗小报———《战时大众》。那个年代,“救亡”是一个主流词。

  时隔78年后,这份报纸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前不久,我市一位收藏家在淘宝上发现了5份《战时大众》,当即买下并委托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研究保管,由此,我们才有幸见到了这一印刷于78年前的革命报刊。

  文字语言通俗,漫画简单形象

  据悉,当时奉化一群青年,凭着信念的力量,办了一份通俗小报,以发挥其在“救亡”中的传播作用。

  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王泰栋老师向记者展示了这5份老报纸,纸张上留着年代的痕迹:泛黄,边角有不同程度的破损。每份报纸,长约40厘米,宽不过26厘米,正反面都有印刷。

  其中2份正面左偏中的位置印有“战时大众”4个字,左下角是“王崇熙题”。大字下面有个小框,注明两份报纸分别刊发于民国二十七年十月四日(第十五期)与十月二十五日(第十九期),由奉化抗卫会文化界工作队编,战时大众社发行。报社地址在奉化锦溪小学。

  其余3份,则是《战时大众》的副刊《战时儿童》,注明每星期六出版,零售价一分钱。

  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王泰栋老师介绍,民国二十七年就是1938年,王崇熙是当时的奉化县县长。而《战时儿童》是《战时大众》的副刊,在编排上形式更轻松,语言活泼,附有更多的漫画。

  细细翻看,会发现5份报纸里刊登的文字都很浅显,如当前的战事格局、鼓舞人民的故事、或各分队的文工情报,无一不涉及救亡抗日的宣传。《战时儿童》更用了比较大的版面,刊发简易的漫画,来激励人心:我军战士英勇对抗日机轰炸,百姓缝制寒衣送往前线等。

  作为一份报纸,《战时大众》在那时,中缝也刊有早期的书店、布店等广告。王泰栋猜测这是为了维持报社的正常运作。第九期《战时儿童》的编者的话中,也明确写有“战时大众社经费一时无着,会暂时停止一下,再想办法”的话。

  宣传抗日不易,延安来信赞扬

  在那时,办这样一份报纸并不容易。接下这个任务的,是一个17岁的奉化小青年———胡华。

  2013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胡华文集》,里面记载了胡华的回忆录篇章,提到了《战时大众》的创刊由来。

  1937年,初中毕业后的胡华一心想去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4月,中共浙东临特委派竺一平告诉他,党组织准备选送一批青年去陕北学习。于是,他和几个同学按照流程准备领取介绍信。可战火连天的年代,沿铁路线的城市屡受日机轰炸的威胁,去遥远的陕北投身革命并不容易,因而,几个青年未能顺利成行。

  随后,胡华和奉化地下党詹步行取得联系,在其指导下,创办一份适用于农村宣传共产党抗日主张和抗日近况的通俗小报———《战时大众》。

  于是,他找来严圣荪、方宗惠、陈天健等同学,凑拢几元钱,用奉化方言编写这份小报,每隔三日出版。一开始自行刻写油印,他们还招来一些失学儿童到四乡去卖,每份卖三枚铜板。由于小报上的文字通俗易懂,且附有生动的漫画,粗通文字的人都能看懂,很快就受到欢迎,一发放就被抢购一空。

  从主编、校对乃至会计,什么都管,胡华忙得不亦乐乎。办了几期后,有了盈余,报纸就改为铅印,由大桥镇九芳斋印刷厂承印,销售数量扩大到500份。当时,官办的《奉化新闻》报都从未达到过这个数字。

  回忆录中提到,几个青年把每期《战时大众》都寄一份给在延安的毛主席。没想到,3个月后,他们收到了来自延安的鼓励信件。

  “信封中式直写‘浙江奉化战时大众报社大启’,下署‘毛缄’,盖的邮戳是‘陕西肤施’(即延安);两张信笺也是直式毛笔书写,字体较大。”凭记忆所及,胡华自述信里的内容大约如下:

  “《战时大众》报执事先生:收到贵报。你们用通俗的文字,向人民大众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这一工作很好,希望报纸由宣传工作,进而起到组织群众的作用。”

  这封信,给予包括胡华在内的几个青年极大的鼓舞。

  回忆录中还提到,1938年8月,胡华曾把办了约3个月的报纸停刊,他于10月进入关中陕北公学。但因见到的5张报纸中最晚出版在12月间,可见在胡华离开后,奉化抗卫会文化界工作队仍在继续报纸的编排工作。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