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纷纷,群山环抱着的西周镇官山村,空气格外清新。
沿着一条小小的弹石路,拾级而上,灰白的高墙近在眼前。
69岁的朱耿芳撑着伞,踩着青苔,指着这道墙说,到了。
信大房,位于西周镇官山村北部,晚清时期建造,是村里占地面积最大的古民居,近两千平方米。
抗日战争时期,县城沦陷,当时身为定(海)象(山)县长、三(门)象(山)指挥部总指挥(少将、旅长)的苏本善率兵撤至西周官山村,入住信大房,这里也就成为象山抗战临时指挥部,直至抗战胜利,县政府回迁丹城。
当抗战的硝烟散尽,群山的草木在岁月流逝中茂盛生长,而关于这座老房子的故事,也渐渐湮灭在房前院后那些肆意生长的植物枝蔓当中。
□记者 陈嫣然 文/摄
官山村最大的古民居
成为象山抗战临时指挥部
从1941年11月开始,驻茅洋日军连续四次进攻丹城,都被象山军民痛击粉碎。
1942年3月8日,日军出动一个大队﹑伪军两个团共3000余人第五次进犯县城,苏本善部队势单力薄﹑孤立无援,为保存有生力量,主动西撤。
“抗日部队要占领高地,所以选在我们村。住的房子要靠山,要有后门,便于行动。信大房离山很近,后门出去就是山,翻过去就是宁海县,而且,房间多﹑院子大,进出方便,所以做了指挥部。”
朱耿芳是官山村人,原是县里的一名专业文保员,退休多年,对村里的信大房,自然也少不了关注。
朱耿芳介绍,信大房坐西朝东,前后两院,两侧建有偏院,来时经过的弹石路面过道外,原本有道外柴门,拴马匹用,现在已拆毁,后楼及两侧偏院的房屋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建,仅仅余下前进三合院的楼屋格局保存完整。
“当时,房子的主人是朱万基,是村里的大地主,一听说县长想要入住,欣然答应。”朱耿芳说,“之后,苏本善就住进了北厢楼,二楼西侧的房间用来睡觉,东侧的房间用来办公,中间的房间就当作会议室,与下属商议战事。”
为避敌军耳目
办公室窗户用马口铁封死
战火纷飞时,苏本善几乎夜夜挑灯,运筹帷幄,北厢楼也因此灯火通明,为了不让敌军发现,苏本善想出一招。
“把东侧房间的两扇窗户都钉上马口铁,遮得严严实实,这样鬼子就发现不了光亮,也不会知道苏本善到底住在哪里了。”朱耿芳背着手,抬着头,望着高墙上的窗户,对记者说道。
“其中一扇窗户已经换成了玻璃,而另一扇还是70年前的样子,除了锈了些,都没变。”
从1942年5月15日,苏本善入住的那一刻起,这座老房子就被赋予了不同以往的意义。70多年前,它见证了那一段血迹斑斑的历史,70多年后,它仍屹立于此,向后世诉说着象山军民腥风血雨的挣扎和顽强不息的战斗。
2010年12月21日,由象山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为“象山县文物保护点”,2012年,被象山县文明办列入“春泥计划”德育教育基地。
眼下,朱耿芳和官山村的村干部正为信大房的修缮而四处奔走,希望能争取到维修经费。
“经历过抗战的人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总会越来越少,我们总该留下点什么,让后辈们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血与火的殊死搏斗,曾经取得了光辉的胜利。”
抗日老兵回忆往事
“抗战堡垒村”多次阻击日军
94岁的朱德兴是村里目前唯一健在的抗战老兵,现住在西周镇敬老院。
当记者问到“你曾经在黄泥桥打过日本鬼子吗?”他马上大声回答“嗯!嗯!”随即站起来,双手做出持枪射击的姿势。
因为年岁已高,双耳失聪,朱德兴已经无法完整表达,通过朱耿芳的翻译解释,记者从朱德兴的只言片语中,记录下了当年的抗战故事。
“小时候帮人看牛,长大了给人做雇工。1940年,我正好19岁,国民政府来村里抓壮丁,我不想去,就跳进清水茅坑,靠水面上的浮萍掩盖躲了起来,虽然逃过一劫,但是时间太长,双耳被脏水灌进,也没有去治,慢慢地耳朵就聋了。”
1942年,战火绵延到了县城,21岁的朱德兴和老乡朱根兑一同被征入浙江保安纵队第五团蓝钟伍部队,也就是苏本善指挥的在象山的主力部队,参加了保卫西乡的黄泥桥等地战斗。
“有次在戴家墙弄,我们看见了两个鬼子,有可能是前来打探的,我和战友绕到他们背后,趁他们不防,拿起枪朝一个鬼子头上砸去,另外那个鬼子呢,吓得屁滚尿流,没命似的逃跑了。”朱德兴记得,杀了鬼子后,苏本善给了他5元钱,让他把鬼子给埋了。
那时候,苏本善多次领兵在西周镇车岭头一带阻击日本军队,与日军正面交锋,最终将其击退,保卫了象山西乡的一方净土,因此,官山村也被誉为“抗战堡垒村”。
在老乡长的眼里
苏本善将军治军很严
82岁的朱福明曾任官山乡乡长,说起苏本善,朱福明竖起了大拇指:“威武得不得了!”
“苏县长来的那年,我9岁,上小学了,有时上下学的路上就能看见他。”朱福明回忆,苏本善个子不算高,块头还挺大,长得端正斯文,身上有股正气,出门时总会骑马,身边跟着七八个卫士,“还到我们学校里演讲过,宣扬抗日精神。”
朱福明很清楚地记得,那天,苏本善命人在学校挂了一幅标语,上面共八个字,“国家至上,民族至上”。
在官山村,提起苏本善,上了年纪的村民都知道,关于他的故事,也在祖祖辈辈的口中流传至今。
“村里经常有士兵巡逻,有一回,有个村民挑着农家肥去浇庄稼,不小心蹭到了个经过的士兵,把他的衣服弄脏了。士兵恼了,打了村民一顿。没想到,刚好被苏本善看到了,他就按军纪处罚了那个士兵。”
朱福明说,象山的抗战胜利,离不开苏本善的功劳。
人物档案
苏本善,1909年11月出生,湖南湘潭三门镇(今株洲县三门镇)人。祖辈经商为生,家庭经济宽裕。
1923年毕业于湘潭县立乙种商业学校,1926年毕业于长沙楚怡甲种工业学校。1927年初,考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第六期)步科;1928年夏,集体加入国民党,同年7月毕业后分配至河北玉田县驻军第十二军工作,旋即参加了第二次北伐战争;1928年冬,随部经北平、唐山一直攻至山海关,历任排长、副连长、副营长等职务;1930年12月,任长沙黄埔同学会干事;1932年赴江西萍乡代理警察局局长;1937年10月,赴浙江省任国民革命军第十集团军司令部上校参议兼宣传科长等职。
1939年3月起,先后任浙江省定海县县长,象山县县长,三象守备区少将总指挥,定象地区保安总队队长,浙江绍兴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少将保安司令,浙江省保安部队第三纵队中将司令。其间,苏本善坚持抗日游击战争,指挥其领导的海上保安纵队,频繁地出现在浙东沿海地区,采用骚扰的战术从战略上拖住敌酋,以延缓日军对我内地的攻击。还曾释放被国民党关押的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20余人,接纳中共地下党员在县政府工作。
湖南和平解放后,苏任湖南人民军政委员会顾问、参议。1951年,受到错误处理,被捕改造。1961年获特赦,安排在长沙市政协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昭雪。1981年1月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先后担任过湖南省第五、第六届政协常委,民革长沙市副主委、顾问,湖南民革第七届委员会顾问,民革中央团结委员,湖南黄埔同学会副会长等职。
1996年7月,苏本善因病在长沙逝世,享年88岁。
图片新闻 | ||||||||||||
|
||||||||||||
|